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文化是靈魂。”
一個多月前盛大閱兵儀式所激發的愛國情感仍然熾熱。10月的北京,秋意正濃,天安門廣場紅旗獵獵,人們在這里感悟歷史與文化,滿懷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和自豪。
“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鬥!”習近平總書記堅定的話語,激蕩起億萬人民的愛國情、報國志。
民族復興需要精神引領,思想光輝照亮奮鬥徵程。
2023年10月,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
習近平文化思想所蘊含的科學真理價值、博大文化胸懷和鮮明實踐品格,在新時代波瀾壯闊的文化實踐中不斷彰顯,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文化強國建設邁出新步伐
9月3日的天安門廣場,氣壯山河——
《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衛黃河》《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誕生于抗戰烽火中的經典歌曲連唱,串聯起從苦難覺醒到浴血抗爭、再到走向勝利的壯闊歷程。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感人至深——
“莫欺我中華無肝膽!母親膝下百萬兵!”
“如今,中國人的天、中國人的地、中國人的海,都是咱中國人自己說了算!”
歌曲中,有14年抗戰的艱苦卓絕;話語里,是偉大抗戰精神的賡續傳承。
“緊緊圍繞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
“文化強國之‘強’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文化修養上。”
…………
旗幟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今年,《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和第二卷等相繼出版發行。廣大黨員幹部深學細悟,用黨的創新理論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
村莊庭院里,說家常講政策;旅遊景區內,打快板道傳承……在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當地擺放便民小馬扎,建設“明理胡同”,用接地氣、有生氣、富有吸引力的大眾話語,架起科學理論通向群眾的橋梁,把黨的好聲音化作社會最強音。
浙江安吉宣講團深入鄉村、走近群眾,宣講“兩山”理念;重慶“小院講堂”把“講理論”與“講故事”相結合,讓群眾聽進心里;《強信心 促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面對面》等通俗理論讀物,“電影黨課”“音樂黨課”等,創新又走心,贏得群眾點讚;中央主要媒體推出重點欄目和融媒體產品,理論普及半徑持續拓展……
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置于全方位、係統性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大格局中,不斷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
9月3日,天安門城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6位抗戰老戰士老同志身邊,微笑著俯下身,同他們的手緊緊握在一起。
這一握,情深意重。
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
新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時代楷模”、道德模范、“中國好人”和“最美人物”持續涌現,他們的家國情懷、奮鬥精神、高尚情操,引領著全社會尊崇英雄、見賢思齊。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著力建設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新一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等名單在今年5月揭曉。“文明城市創建讓我們得到實惠,政府下了繡花功夫,服務更上層樓。”家門口的菜場面貌煥新、街道幹凈整潔,安徽省淮南市市民周女士說。
文明創建,人人參與,一係列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的變化和成效在群眾身邊發生著。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成為新時尚,主動讓座、文明用語、禮讓行人等現象更加普遍;移風易俗、喜事新辦成為鄉村文化新名片;一個個家庭弘揚優良家風,為小家謀幸福、為大家送溫暖……
文明種子播撒,文明風尚形成。真善美大力弘揚,正能量廣泛傳播。
今年7月8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恢復開放,1525張照片、3237件文物,全景展現14年艱苦抗戰的光輝歷程。觀眾在這里駐足、深思,緬懷革命先烈,感悟偉大抗戰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在博物館鑒古勵今,在圖書館讀書充電,在文化館聽課學藝……目前,全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和91%以上的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10萬余家實體書店、58萬余家農家書屋、17.7萬家職工書屋遍布城鄉,人民群眾學習熱情、文化素養不斷提升。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人民的思想境界不斷提升、精神狀態更加昂揚奮發、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全民族以更加自信有為的精神狀態踏上新徵程。
文化傳承發展呈現新氣象
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綿延傳承,從未中斷。
“中華文明里能看到歷史的深厚積淀”“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留存、澤惠後人,激勵人們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湖北雲夢縣博物館參觀出土秦漢簡牘展時,習近平總書記慢步細看,且行且思。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持續加大,中華文脈開枝散葉、生機勃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文明賡續傳承的基因密碼,如何讓這“精神命脈”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更豐厚的滋養?
“秉持敬畏歷史、熱愛文化之心,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幹預原則,推動文化遺產係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
伊河兩岸,燈光漸起。夜幕下遠望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倣佛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璀璨光影背後,是推進文化遺產係統性保護的努力。作為中國石窟寺遺存的典型代表,保護不僅在于石窟本身,更在于其周邊形成的涉及造像、寺院、觀遊、文學等人文生態。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隊伍總規模近4000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在傳統院落民居里,看納西原生態歌舞,寫東巴象形文字……玉龍雪山下的麗江古城,古今交匯,活力十足。
一座座呼吸著的古城、一條條流淌著的古街,都被精心呵護,歷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四川閬中古城的“唐宋格局、明清風貌”延續至今,4萬多居民與古城相契相守;江蘇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沒有圍牆的江南文化博物館”吸引人們體驗“蘇式生活”。
放眼全國,14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1300片歷史文化街區,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為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在貴州黎平縣肇興侗寨,藍靛靛染工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陸勇妹守在染缸邊,攪動著一汪靛藍染液。“發酵得正好,顏色很純正。”向前看去,她身上的靛藍圍裙,已和身後晾曬的侗布融為一體。
古法侗布縫制的手提包、藍靛染絲巾、刺繡挂畫,很古樸也很時尚,既傳統又流行,正在“圈粉”更多年輕人。
古樸氣韻,離不開妥善保護;時尚氣息,得益于創新創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老手藝、老曲目、老習俗成為群眾就業增收新亮點。
今日之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活力,為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與國脈相連。
今年5月18日淩晨,國寶文物子彈庫帛書二、三卷結束79年的海外漂泊回歸祖國;
今年7月11日,中國申報項目“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六十項世界遺產……
這一幕幕,見證著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文物保護工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等深入實施,長城、大運河、長徵、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法規制度體係不斷完善,“考古熱”“非遺熱”“古籍熱”蔚然成風……
文化傳承發展在新時代展現新氣象,中華文脈在賡續傳承中綻放新彩。
文化自信昂揚民族復興精氣神
銀飾璀璨、苗繡雅致,T臺上,身穿民族服飾的阿媽、阿伯和孩子們依次走來,閃光燈不斷。在貴州凱里,“村T”的熱度不斷發酵。貴州的非遺還走進新加坡、阿聯酋等,掀起一股股“最炫中國風”。
今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指出:“貴州歷史底蘊深厚,紅色文化豐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這一優勢,增強文化自信、化風育人,助推經濟社會發展。”
“‘村T’把我們的少數民族文化展現在世界的眼前,特別自豪。”71歲的凱里市凱棠鎮凱棠村村民顧彪說。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領下,文化的脈搏強勁跳動,文化自信昂揚民族復興精氣神。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南京照相館》《東極島》等影片上映,中國美術館舉辦專題美術作品展,一係列展覽和文藝活動築牢民族記憶、激蕩家國情懷。
新時代的偉大成就轉化為文藝作品中的生動故事,打動人、感染人、鼓舞人。網絡文學《陶三圓的春夏秋冬》描摹山鄉巨變,話劇《爐火照天地》展現工匠精神,影視劇《大山的女兒》《山花爛漫時》刻畫新時代奮鬥者的堅韌與信念……
廣大文化工作者把守正創新貫穿文藝創作全過程,原創力不斷提高。
科技賦能文化,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通過自主研發的“動態水墨渲染引擎”,讓傳統水墨暈染效果融入3D動畫;文旅融合發展,陜西西安大唐不夜城,千余人與“李白”隔空對詩,累計觀眾破百萬人次;國潮點亮幸福生活,國家博物館鳳冠冰箱貼受到年輕人追捧,“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收達141510億元,同比增長6%。
人類的情感是相通的。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
外國人玩轉中國功夫、“洋面孔”說四川話、機器人服務賽事……在四川成都舉行的世運會賽場內外,不少外國運動員切身體驗中國文化魅力與城市活力。
印度選手納瑪塔·巴特拉說,她從2015年開始練習武術,剛開始是為強身健體,後來慢慢愛上了武術背後的中國文化。
偉大的時代孕育偉大的故事,精彩的中國需要精彩的講述。
以網文、網劇、網遊為代表的文化“新三樣”出海,為講好中國故事開拓出全新路徑。《黑神話:悟空》走紅全球,掀起“西遊熱”;《鬥羅大陸》《慶余年》等網文作品被國外圖書館收錄;相關網劇海外熱播。它們以大眾易于接受的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讓全球受眾感受中國的歷史底蘊與時代活力。
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讀懂中國”國際會議、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等,形式多樣的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共同勾勒出全球文明發展的新圖景。
以交流超越隔閡,以互鑒超越衝突,中華文化在與世界文明共繪新篇的歷程中,讓世界看到一個古老文明海納百川的氣度。
豐碩成果的背後,是一支日益壯大的人才大軍的托舉。
浙江美術館館員劉佳波是舟山定海區幹覽鎮新建村的文化特派員,他策劃舉辦了“村民畫室”,培養出30余名漁民畫家。漁民畫取材于原汁原味的生活,深受遊客喜愛。在浙江,1500余名文化特派員深入基層,組建了近4000支文化隊伍。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
中國文聯實施全國中青年文藝領軍人才培養工程、青年海外研修工程,開展“藝苑擷英”展演,推進新文藝群體職稱評審,讓人才成長有路徑、有舞臺;
文化和旅遊部會同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10年共舉辦1400余期研培班,直接培訓5.1萬人次……
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時代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廣大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重任在肩、大有作為。
文化的力量,磅薄浩蕩。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高質量發展,我們一定能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用日新月異的創新創造,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在文化的繁榮興盛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