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青春華章堶青春奔涌處,山河氣象新

2025-10-06 11:11:00
來源:中國江蘇網
字號

  青春何以寫就華章?青春,從來不是歲月的空轉,而是把個人的脈搏融入時代的心跳,讓奮鬥的足跡印在祖國的山河。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採訪採風活動以江蘇為起點沿水而行,為我們展開一幅鮮活的時代長卷。當代青年正以“奔”的姿態,在鄉村振興的田野、重大工程的工地、生態治理的一線,將熱血與智慧化作推動山河煥新的磅薄力量。

  向時代所需而“奔”,是青春扎根的勇氣,更是山河煥發生機的起點。青春的價值從不在“舒適區”里沉淀,而在“需要處”生長。35歲的吳波辭職回家“耕海”,他完成的不僅是一次職業轉型,更是一次人生的“逆向”奔赴,將精準與韌勁融入藍色經濟,從一艘船發展到近3萬畝“海上牧場”,讓鄉村振興的藍圖在耕海牧漁中落地生花;26歲從“劉老莊連”退役的“新時代八十二勇士”的薛宇佳,脫下軍裝不改本色,把部隊淬煉的忠誠擔當化作建設家鄉的實幹,讓“守護家園”從應急衝鋒變成日常堅守。這樣的選擇,無不是向著廣袤基層的“深潛”,以青春之力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扎根生長,彰顯了當代青年對時代命題的深刻理解:真正的價值創造,源于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自覺。

  向困難挑戰“奔”,是青春攻堅的智慧,更是山河築牢根基的支撐。青春的銳氣,體現在直面“硬骨頭”的闖勁與鑽勁。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青年團隊接力守護60米深的“水下長城”,他們推動行洪能力從每秒2270立方米向7000立方米邁進,為的是讓千年淮河徹底告別水患之苦;在太湖,從“00後”到“80後”,中國疏浚人以“太湖之光”清淤平臺打破技術壁壘,將淤泥轉化為資源,張文強與單嘉豪等年輕一代堅守水質監測,確保余水穩定達Ⅲ類標準。這些實踐印證了一個深刻道理:創新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對發展方式的重新定義。青年一代正以科技利刃破解發展難題,為山河安瀾和生態向好注入持久動能。

  向精神傳承“奔”,是青春接力的自覺,更是山河延續文脈的靈魂。青春的力量,源于與歷史對話、向先輩看齊的自覺傳承。93歲的蔣忠良、徐瑞英夫婦回憶66年前萬人修建雲龍湖水庫時那句“辛苦但高興得不得了”,道出了兩代人共同的精神追求。從肩挑手抬的人海戰術到智能化裝備,改變的是工具,不變的是“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這種傳承不是簡單復制,是一場青春的接力賽,也是一代又一代青年用實幹與奉獻鑄就的精神豐碑,更是在新時代條件下的升華:當青春接過先輩的精神火炬,個人的奮鬥便融入民族復興的歷史長河,讓山河變遷擁有更深沉的文化底蘊。

  青春如潮,奔涌不息;山河為證,書寫新篇。從連雲港的“海上牧場”到淮河的“水下長城”,從太湖的“清淤創新”到鄉村的“扎根堅守”,江蘇大地上的青年們正以無數個“我”的奔涌,匯聚成“我們”的澎湃浪潮。這份奔涌,讓鄉村有了產業振興的新活力,讓江河有了安瀾惠民的新保障,讓生態有了綠色發展的新動能。這生動詮釋著:當青春與時代同頻共振,當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必將推動時代巨輪駛向更光輝的未來,讓祖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都綻放出嶄新的氣象。(唐代遠)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