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文物里的家國情懷

2025-10-05 11:01:00
來源:中國文化報
字號

  家國情懷,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是對國家、民族和家鄉的深厚情感與責任擔當。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許多文物承載著這份情懷,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我們得以窺見先人的智慧與精神風貌。

  “後母戊”青銅方鼎

  “後母戊”青銅方鼎(曾稱“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偉莊嚴,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器腹部內壁鑄銘“後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號,反映了商朝貴族對祖先及家族榮譽的尊崇,體現了古人對于家族與國家緊密相連的觀念。“後母戊”青銅方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代表了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何尊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何尊是西周早期盛酒器,通高38.5厘米,重14.6千克。1963年出土于陜西寶雞賈村鎮。何尊造型優美,上圓下方,通體有四道扉棱,上部紋飾以芭蕉葉和蛇紋點綴,腹部和下部分別飾以高浮雕、淺浮雕的獸面紋,紋飾疏密有致,凝重而富有變化。何尊銘文內容為西周歷史研究和青銅器斷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其中,何尊銘文中的“宅茲中國”為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呈圓角長方形,鮮艷藍底上織繡了紅、黃、綠、白色花紋,合為五色,勾勒出鳳凰、鸞鳥、麒麟、白虎的形狀,8個篆體漢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巧妙排列其中。織錦的顏色、花紋全部由經線承擔,緯線只起固定作用,代表了漢代織造技藝的最高水平。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的發現地尼雅遺址,是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精絕國的故地。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設立。據學者推斷,五星錦在此時被賜贈給西域精絕國的王公貴族,成為漢王朝管轄和治理邊疆民族地區的重要物證。

  “中國人民”五乳神獸鏡

  武漢博物館藏

  這面“中國人民”五乳神獸鏡以神獸紋為主題,是漢代銅鏡較多見的裝飾題材。難得的是,鏡主體紋飾外圍所鑄銘文中出現了“中國人民”。

  “中國人民”一詞最早出現于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五乳神獸鏡外區一周有工整的隸書銘文:“青蓋作竟(鏡)四夷服,多賀中國人民富,雲雨時節五谷熟”。這段銘文表達了漢代人民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心願。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