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媒體聚焦|華爾街日報:中國如何贏得人工智能機器人競賽?
能操作生產線、開採礦產、會做飯,還能不斷學習和自我改進,這就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集大成者——人工智能機器人。
華爾街日報10月1日發表的文章指出,由于性價比高、市場空間廣闊、創新機制健全,中國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正在迅速發展,並取得領先地位。
華爾街日報文章截圖
迅猛發展
機器人密度,是指工業機器人數量與員工人數的比例。報道說,2015年以來,中國企業在這一指標上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企業的機器人密度在 2021 年超越美國,又在 2023 年超過德國和日本。如今,許多中國企業已經在運營“黑燈工廠”,即完全由機器人運營,沒有人類在場的廠房。
性價比高&生態鏈齊備
報道說,中國生產的機器人數量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其中包括一些全球最便宜、最先進的機器人。中國的一些人工智能企業能生產售價 1600 美元(約合11391人民幣)的機器狗,以及售價 5900 美元(約合42005人民幣)的先進人形機器人。它們是吸引全球目光的精密機器。
報道說,人工智能機器人往往由數千個精密零部件組成,其中任何一個零件的缺陷都可能導致整機無法運作。得益于相關領域產業鏈的蓬勃發展,中國的人工智能機器人上下遊企業正在相互協同,取得規模效應。
在需求端,中國龐大而多樣化的制造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大量生產車間為研發專用型機器人提供了豐富的應用環境——更多機器人意味著有更多訓練數據,幫助人工智能機器人企業研發創新。
中國企業生產的人形機器人
創新機制健全
報道說,中國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之所以取得快速發展,政策支持是關鍵。不少企業在自動化領域獲得補貼;各地也競相出臺政策,吸引機器人創業者。另一方面,新企業和新技術能夠快速進入中國市場,而市場競爭機制則能迅速淘汰弱者,使強者脫穎而出。
編譯 | 羅光旭
簽審 | 楊瓊
監制 | 蔡耀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