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從“白色荒漠”到“金色糧倉” 新疆重度鹽鹼耕地實現畝產“噸糧”

2025-10-01 19:58:00
來源:天山網-新疆日報原創
字號

  天山網-新疆日報訊(記者謝慧變報道)“畝產1035公斤!”9月26日,博湖縣塔溫覺肯鄉靈峰家庭農場,隨著驗收專家組報出測產數據,現場一片歡呼。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片豐收的玉米田,曾經是土壤含鹽量達19克/公斤的重度鹽鹼耕地。

  “剛來的時候,滿地都是白花花的鹽鹼殼,只能零零星星種點黑枸杞、油葵,收成還不行。”農場負責人趙傑蹲在田埂邊,抓起一把如今已變得松軟肥沃的泥土,臉上寫滿感慨,“現在可大不一樣了!玉米、辣椒都能種!播種比以前提前了一個半月,選擇也多了。地里鋪了暗管,還憑空多出一成地。”

  這片土地的蛻變,源于“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疆綠洲節水抑鹽灌排協同產能提升技術模式與應用”項目的實施。該項目2021年啟動,2025年進入收官階段,由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牽頭,聯合多家科研單位,聚焦灌排協同、抑鹽增產等關鍵技術難題,在克拉瑪依市、博湖縣、兵團第一師二團和伽師縣四地建立核心示范基地。靈峰家庭農場所在的區域,正是博湖示范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9月29日,在對四個核心示范基地進行現場驗收後,專家組考察評定,該項目集成創新了“暗管排鹽+多維破障+灌排協同”綜合治理模式,配套研發了13項關鍵技術、9臺套新型裝備以及4套智能調控係統,係統性破解了鹽鹼地改良與生態保育的難題。

  9月28日,“新疆綠洲節水抑鹽灌排協同產能提升技術模式與應用”項目現場驗收。圖/自治區農科院提供

  “我們通過鋪設暗管,有效加速淋洗水排出,抑制土壤返鹽,並在作物生育期內實現對水、肥、鹽的精準調控,既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也降低了次生鹽漬化風險。”項目首席專家、自治區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徐萬里說,通過對不同區域水鹽運移規律的深入研究,項目建立起分區分類分級精準治理模式,實現了鹽鹼地從治理到產能提升的全鏈條覆蓋。

  如今,博湖核心示范基地1000余畝重度鹽鹼耕地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耕地質量平均提升3個等級,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了65%以上,作物平均增產超20%。“今年玉米畝產突破1噸,每畝毛收入約1700元,比過去種黑枸杞種油葵強多了!”趙傑說。

  “項目組已形成適用于新疆不同區域不同鹽鹼地類型和鹽鹼程度的精準治理模式,累計示范推廣面積超過27萬畝,培訓農民8800余人次。”徐萬里說,未來結合耐鹽鹼品種的選育與推廣,畝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