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理響中國】端穩端牢中國飯碗 築牢糧食安全根基

2025-10-01 14:44: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糧食安全係國計民生之根本,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只有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把穩強國復興主動權。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全球氣候變暖致使高溫、幹旱、洪澇等災害性天氣發生頻次與強度顯著增加,對農業生產產生很大影響。“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必須堅持係統觀念,強化憂患意識與底線思維,以全面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為主線,從防災減災、科技賦能、產能優化、減損增效、調控保障等多維度協同推進,持續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真正把十四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應對極端天氣頻發、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是築牢糧食安全第一道防線的當務之急。聚焦節水灌溉、田間道路、地力提升等關鍵環節,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設施,鼓勵建設智能水肥一體化係統,在雨季易澇區完善田間排水溝渠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農田地力培育工作,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探索並推廣“海綿農田”建設,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務體係建設,推進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發展,全面提升農業氣候韌性與災害風險防控能力。完善農業災害應急管理機制,針對區域性幹旱、洪澇等災害情況,完善應急預案,強化救災物資儲備,提升糧食生產和農業防災減災能力。

  農業科技創新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糧食穩產增產的核心驅動力。深入實施“藏糧于技”戰略,瞄準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爭在生物育種、高端智能農機裝備、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實現自主可控。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高效利用,集中力量選育推廣一批高產穩產、優質專用、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突破性新品種。同時,積極推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建設,加快部署農業物聯網、北鬥導航、遙感監測等新型基礎設施,促進智能感知、大數據分析、自動駕駛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加快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為糧食產能提升注入強勁科技動能。

  產能建設和節糧減損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條件。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截至2024年底,我國耕地面積達到19.4億畝,實現了“十四五”規劃確定的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目標。但依然必須繼續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深入推進“田長制”責任體係,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確保農田姓農、良田種糧。在保障耕地數量的同時,更要提升耕地質量,持續推進農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提升工程,優化糧食生產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擴大高產優質的糧食品種種植。聚焦收獲、儲運、加工、銷售、消費等全鏈條各環節,大力推廣高效低損收獲機具、綠色儲糧技術、適度加工裝備和冷鏈物流設施,顯著降低各環節損耗。全面落實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加強節糧減損宣傳教育,推動形成節約集約的消費習慣和社會風尚,常態化挖掘“無形良田”潛力,讓節糧減損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安全、穩定、高效的糧食供應鏈和保障鏈是應對復雜多變環境的重要抓手。在全球化格局中,應拓展優化糧食進口來源,深入參與全球糧農治理,推動國際糧食安全合作,增強糧食供應鏈穩定性。完善糧食儲備體係與糧食應急保障體係,優化儲備糧品種結構規模和區域布局,提升市場調控能力與效率,推進現代化糧倉建設及倉儲技術升級,推動智能化管理全面覆蓋,確保儲糧安全、品質良好。進一步完善糧食應急加工、運輸、供應網絡,提升極端情況下應急保障能力,做到關鍵時刻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

  完善政策支持與責任機制是落實糧食安全戰略的關鍵保障。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在穩定現有補貼政策基礎上,優化補貼結構,有序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增強農民抵禦市場與自然風險的能力,確保種糧有合理收益、主產區抓糧有內生動力。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細化考核指標,強化考核結果在幹部評價、財政激勵等方面的運用,層層壓實各級黨委、政府重農抓糧的政治責任。同時,要強化跨部門協同聯動,推動財政、金融、土地等政策配套集成,引導社會資本有序參與,加快形成政府主導、市場有效調節、社會廣泛參與的糧食安全保障合力。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須臾不可放松。新徵程上,必須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堅定不移貫徹“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係,牢牢把住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支撐。

  (作者係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與對外開放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