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堶跨越74年的“重逢”,82歲的弟弟再次見到了24歲的烈士哥哥新鏈
交匯點訊 “像,真像……跟我二哥一模一樣!”在第十二個烈士紀念日到來之際,9月29日上午,在沭陽縣李恆鎮,今年82歲的劉習中老人深情地注視著畫像,指尖輕撫畫面,聲音哽咽地說。時隔74載,他終于再次“見”到了記憶中的二哥劉希儒,一段被戰火中斷的兄弟情再度延續。
劉希儒烈士,江蘇省沭陽人,1951年8月在長春因戰傷救治無效犧牲,後安葬于長春烈士陵園。然而,由于歷史條件所限,未留下影像與詳細信息,再加上原始檔案中姓名(登記為“劉習汝”)等信息存在差異,為尋找烈士親屬帶來極大困難。據沭陽原始檔案記錄,劉習汝出生于1927年,沭陽縣李恆公社東風大隊王莊人,生前為志願軍三十軍八十八師二六二團戰士,1951年在朝鮮戰鬥中失蹤,1982年7月被追認為烈士。
今年6月26日,宿遷尋親志願者郝春霞接到一則來自吉林省長春市的烈士劉希儒的尋親信息,隨即與沭陽縣退役軍人事務聯係對接,兩地攜手展開行動為烈士尋親。在雙方的不懈努力和通力協作下,經過工作人員對海量材料進行細致嚴謹的核實比對,“劉習汝”烈士的信息被逐一修正完善,最終確認其姓名為劉希儒,並成功尋找到其在沭陽縣李恆鎮的家人。
“謝謝你們!幫忙找到了我二爺(叔)……”今年80歲的劉秀芹,抱著劉希儒的畫像,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紅著眼眶說:“當年的我還小,雖然不記得他的模樣,但我記得他走之前還抱了抱我……”
受劉希儒的影響,1967年劉秀芹也參軍入伍,成為一名軍人。他說,他父親有兄弟三人,二叔劉希儒當時是一名醫生,失蹤那年24歲。這些年來,家人從未放棄過尋找,每當想起這段往事,劉秀芹父親就非常痛心,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再看弟弟一眼”,遺憾的是直到去世也未能實現。
了解情況後,郝春霞聯係了安徽師范大學紅色青春守護人工作室,根據相關描述和參考家人面貌,專門為劉希儒繪制了畫像。“感謝所有幫忙的人,終于讓我‘見’到了他!”劉習中動情地說。這不僅是對烈士的告慰,也讓英雄從“有名”走向“有貌”,從歷史中真實地“走”到家人面前,也讓這段因信息偏差而中斷74年的血脈親情得以重新“連接”。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孫旭暉 通訊員 葉春艷 劉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