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青春華章|江豚、丹頂鶴、東方白鸛……這些“國一”保護動物為何青睞這里?

2025-09-28 23:0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南京9月28日電(記者 高萌 葛勇)一只獐子躍入長江,四腳快速劃動著。漲水了,它要遊到夾江對岸的新濟洲去,那里有牢固的堤防和原始的生態環境,是個理想的新家。

  潘小玲在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工作已經7年多了,每到汛期,她和同事們總能看到獐子過江的有趣場面。不僅是獐子,隨著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推進,這里正成為野生動植物的“江上天堂”。

    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園方供圖

  日前,記者跟隨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採訪採風活動,登船前往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江風習習,沿途可見島上植被密布,滿目蔥蘢。宣教員張皖寧告訴記者,得益于良好的生態環境,這片水域生活著一群珍貴的“居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江豚。

  江豚對水質要求非常高,目前,新濟洲附近的“常住居民”從2016年的16頭增加到了32頭,“由一個老祖母帶著一個家族。”張皖寧介紹,江豚每隔一會兒要到水面來換氣,高興了也會躍出水面,運氣好的話就能看到它們。這里還特別設置了一個救護基地,用于就近救助受傷的江豚。

    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長江江豚救護基地。高萌 攝

  而公園船運部員工、曾經新濟洲的村民陳寶華記得,20多年前,新濟洲遠不是現在的模樣。

  作為長江進入江蘇的第一站,新濟洲上的居民曾飽受洪水侵擾、交通不便和環境破壞之苦。轉折發生在2000年11月,南京市江寧區對島上3000多位居民全部實施“生態移民”,新濟洲開啟了休養生息模式。隨後,濕地公園范圍內其余幾個島也陸續不再進行生產活動。

  隨著長江大保護和長江十年禁漁政策的實施,通過開展濕地係統恢復修復工作,新濟洲的生物多樣性有了大幅提升。

  張皖寧介紹,截至2025年5月,南京長江新濟洲濕地內共有各類生物資源1937種,其中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64種,包括白枕鶴、東方白鸛等8種一級保護動物。每年在濕地內定期棲息的水禽超過7萬只。

    新濟洲段長江沿岸,小天鵝伴隨貨物船只飛翔。園方供圖

  “環頸雉和天敵黃鼠狼打架,就叫來同類‘二打一’,場面十分激烈;花臉鴨的臉像京劇臉譜,它們體型雖小,卻能遷徙很遠的距離;鸕鶿是每年最早一批來這里過冬的,它們來得最早、走得最晚;這是只亞成年的小獐子,下午五六點鐘時,它常常會到小池塘邊喝水,它的腳印非常容易分辨……”說到濕地公園內的美麗生靈,潘小玲難掩喜愛,如數家珍。

  潘小玲告訴記者,去年,有稀客首次到訪這里,他們是兩只丹頂鶴。和丹頂鶴前後腳到來的,是多達6萬余只花臉鴨,它們密密麻麻地停駐在濕地里,工作人員剛觀測到的時候,還以為那是一座島。今年3月,兩只白枕鶴悄然降臨,這是南京首次觀測到白枕鶴的蹤跡……

  候鳥種類和數量的增長,一方面得益于新濟洲一帶數年如一日的生態修復,另一方面也離不開越來越精準的監測。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李全文對媒體表示,科研人員在新濟洲借助攝像頭、自動巡航無人機、傳感器等設備,可精準捕捉候鳥的微小振翅。而實驗室採用的eDNA檢測技術,甚至可以通過提取動物掉落的羽毛、皮屑等環境樣本,識別生物的種類及分布。

    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內的智慧大屏。高萌 攝

  如今,一些曾經靠江吃江的洲上居民,身份也有了轉變。“他們加入長江守望者聯盟,成為禁捕禁釣的一員。”張皖寧說。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的“新生”,是長江生態保護成效的生動縮影,更為流域生態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

  再過些天,隨著天氣漸涼,這片濕地將再次開始進入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超過7萬只冬候鳥將經由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通道陸續抵達,在這片水草豐美的溫暖水域棲息、繁殖、過冬,等春天來臨。(完)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