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從人背馬馱到“一橋飛架”,一道天塹的千年跨越

2025-09-25 21:56:00
來源:貴州日報報刊社
字號

  北盤江濤聲依舊,峽谷兩岸青山巍峨、直聳雲霄,一座鋼鐵長虹衝破雲霧,傲然橫跨天塹。被譽為“橫豎都是世界第一”的花江峽谷大橋,將于9月28日正式建成通車。待正式貫通後,黔西南州貞豐縣與安順市關嶺自治縣之間的通行時間,將從原來的2小時銳減至2分鐘。

  這場跨越千年的“時空壓縮”,在峽谷之上寫下了貴州交通巨變的新篇章。

  站在花江峽谷大橋的鋼桁梁上,腳下是深不見底的“地球裂縫”,遠眺可見依山而建的花江村。這里藏著時光的印記:茶馬古道的青石板上,馬蹄印仍清晰可辨;百年花江鐵索橋的鐵鏈上,鏽跡斑駁卻依舊堅韌。一千多年前,馬幫商隊靠著人背馬馱,沿著崎嶇古道、踩著搖晃鐵索橋艱難穿越峽谷。那時的他們或許從未想過,千百年後“轉瞬即達對岸”的願景,竟以如此震撼的方式照進現實。

WechatIMG1641.jpg

  9月23日拍攝的花江峽谷大橋。廖文祥 攝

  古道馬蹄聲聲遠:鐵索橋的生存智慧與滄桑歲月

  提及茶馬古道,人們多會想到川滇之地,卻鮮少知曉貴州在這條貿易動脈中的關鍵作用。作為“馬”與“茶葉”等重要物資的交匯點,貴州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將川、滇、桂三地的貿易網絡串聯起來,成為茶馬古道的重要中轉樞紐。

  相傳,曾有馬幫在北盤江流域(今貞豐縣與關嶺自治縣之間)穿行。古道旁的崖壁上,古人用赭色顏料繪制了大量人與馬的岩畫:有人載歌載舞,有馬隨風馳騁,充滿了生活氣息與生命力。“花江”之名也由此而來。

  然而,這里山高谷深、江水湍急,自古便是交通梗阻之地。舊時,兩廣的貨物經水運入黔,貴州的土特產運往兩廣,都要經貞豐縣白層古渡口周轉;到了花江渡口,還需靠舟楫擺渡至對岸關嶺碼頭,再轉陸路運往安順、貴陽等地。可北盤江常年暴雨頻發、山洪肆虐,翻船溺斃的事故屢見不鮮。在花江渡口建一座橋,成了兩岸百姓世代的期盼。

  從明代起,官府曾多次嘗試在此架橋,卻都因洪水衝垮、賊寇破壞而功虧一簣。直到清光緒年間,貴州提督蔣宗漢體恤民生疾苦,聯合濟公鹽號籌款捐資,再次倡議建橋。歷經6年風雨,熬過“三建兩毀”的艱難歷程,這座承載著百姓希望的花江鐵索橋,終于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建成,徹底結束了此地“以舟為渡”的歷史,成為黔滇桂三地的交通要樞,更成為研究茶馬古道貴州段的重要遺跡。

  這座鐵索橋全長71米、寬2.9米,距水面約70米,橋身由14根粗大鐵鏈串綴而成,每根鐵鏈又由262個鐵環咬合,橋面則鋪著百塊厚重枋木。1935年4月,中央紅軍在貞豐“兵出鐵索橋”,牽制關嶺、募役、安順一帶之敵,有效阻擊敵軍向貞豐方向的圍堵,掩護紅軍順利穿越北盤江並向雲南戰略轉移。

2.jpg

  老花江鐵索橋。貞豐縣委宣傳部供圖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交通線路南移,鐵索橋年久失修,意外事故頻發。直到1984年春,老花江鐵索橋才迎來首次大修,工作人員在南岸修建了橋墩,在北岸搭建了避雨涼亭,供過往行人歇腳。

  2012年,為適配現代需求,新橋選址于原橋上遊300米處,採用現代索橋工藝,兼顧了安全性與耐久性,如今已成為景區觀光與輕度通行的標志性景觀。

3.png

  新花江鐵索橋。貞豐縣委宣傳部供圖

  這座橫跨黔滇桂古驛道的百年鐵索橋,在當時已是人類對抗天塹的極限之作,它不僅連通了三地交通,更承載著三省交界百姓“憑鏈渡江”的集體記憶,成為刻在歲月里的“生存印記”。

  座座新橋連四方:從“希望”到“幸福”的交通進階

  時代不斷發展,一座座新橋在北盤江上拔地而起,見證著貴州交通從“通”到“暢”、從“暢”到“優”的跨越。

  20世紀60年代,在花江鐵索橋下遊10余里處,花江大橋正式建成。這座橋的誕生,首次實現了大型載重汽車在峽谷兩岸通行,每天南來北往的車輛絡繹不絕,附近的花江鎮也因交通便利而日漸繁榮。花江鎮峽谷村村民展萬昭的人生逆襲,便與橋緊密相連。“那時候,我和妻子就在花江大橋旁邊支起小吃攤,賺下人生第一桶金。後來小吃攤越做越穩,索性開了飯店,才算真正扎下了根。”

4.png

  20世紀60年代修建的老花江大橋。圖源“貴州公路”微信公眾號

  關嶺自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花江鎮黨委書記楊秀雲對當年餐飲業的盛況記憶猶新:“最火的時候,鎮上的餐館足足有130多家,每家每天收入都能穩定在2000元以上,對整個花江的經濟拉動十分顯著。”這座橋見證了當地人的奮鬥歲月,村民們親切地稱它為“希望橋”。

  2009年,國家“西電東送”第二批重點電源項目董箐水電站下閘蓄水,已服役48年的老花江大橋完成了它的使命,正式“退役”。為保障兩岸交通不受影響,當地政府迅速在下遊約1公里處啟動新橋建設,並于2010年5月順利通車。歷經十余年風雨,新花江大橋依舊穩穩橫跨北盤江,繼續肩負著連接兩岸的重任。

5.png

  2010年復建的新花江大橋。圖源“貴州公路”微信公眾號

  在新花江大橋尚未完工時,為緩解安順市與黔西南州境內幹線公路的交通壓力,北盤江大橋應運而生。作為關興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座橋不僅是我國首座採用雙向預應力簉加勁板梁設計的特大型橋梁,更是連通關嶺自治縣與貞豐縣的首座“世界級大橋”。

  通車後,便捷交通對周邊經濟的帶動作用立竿見影。沿線村寨因地制宜發展蜂糖李、枇杷、火龍果等農特產品產業,如關嶺自治縣白泥村累計種植水果6865余畝,“黔貨出山”使其實現產值1400萬元。村民們笑著把北盤江大橋稱為“致富橋”,因為它真真切切地讓大家的腰包鼓了起來。

WechatIMG1642.jpg

  關興公路北盤江大橋。劉青 攝

  如今,作為六枝—安龍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花江峽谷大橋的建設更是“科技感拉滿”:智能纜吊係統精準操控鋼桁梁吊裝,鋼桁梁數字虛擬預拼裝技術減少現場施工誤差,高性能鍛焊組合式索鞍提升結構穩定性,大體積混凝土模塊化溫控技術避免裂縫產生,超大跨徑貓道抗風研究保障施工安全,岩石粉創新應用技術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一項項技術創新,讓這座“雲端大橋”既穩固又安全,通行既便捷又高效。未來,2分鐘跨越天塹的體驗,將大幅降低貨物運輸時間與物流成本,徹底終結兩岸長途繞行的歷史,開啟“幸福橋”的全新篇章。

  昔日馬幫的鈴聲早已漸行漸遠,兩岸居民隔江相望的無奈成為過去;如今,車輛穿梭雲間的呼嘯聲、村民們日子越過越紅火的歡聲笑語,成了北盤江上最動聽的“新旋律”。

WechatIMG1647.jpg

  花江峽谷大橋。廖文祥 攝

  橋旅融合煥新顏:從交通要道到綜合體驗目的地

  花江峽谷大橋的意義,遠不止于“交通樞紐”,它更是貴州省推動“橋旅融合”發展的標志性工程,讓“大橋”從“通行載體”變為“旅遊吸引物”,開啟了交通與旅遊深度融合的新圖景。

  作為國內首個“橋梁觀光 運動體驗 旅遊服務”的橋旅融合綜合體,花江峽谷大橋走出了“橋上做吸引力,橋下做生產力”的特色路徑。在這里,遊客可以挑戰高空無繩蹦極,在雲端感受心跳加速的刺激;可以乘坐低空滑翔傘,俯瞰峽谷全貌與滔滔江水;可以在橋上的競速跑道上奔跑,體驗“雲端慢跑”的獨特樂趣;也可以在雲端咖啡廳里小憩,伴著山風與雲海享受悠閒時光。更令人驚嘆的是,全透明觀光電梯以每秒4米的速度攀升至207米高的塔頂,360度全景視角將山川雲海盡收眼底,讓“雲端漫步”的愜意照進現實。

  對于擁有茶馬古道遺跡、花江鐵索橋等旅遊資源的貞豐縣平街鄉花江村而言,大橋的建設更是破解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讓村民們在家門口看到了發展機遇。

  截至目前,平街鄉已引進客商開設9家特色餐飲店,新增148家個體商鋪;同時,當地還修繕了茶馬古道文化景觀,新建了18個農旅融合交易平臺、10公里觀光步道與3處停車場,並進一步完善了飲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如今,花江村那些視野極佳的觀橋民宿,已成為網紅打卡點。

  貴州省級鄉村工匠名師、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楊帆敏銳把握發展契機,在花江村打造民俗技藝展覽館,收藏展示手織土布等珍貴非遺物件,並同步配套特色民宿、獸娘貢茶茶館、公益圖書館等設施。“大橋通車後,交通瓶頸被打破,遊客量必然激增。”他相信,承載著寶貴文化遺產的花江村,將被更多人“看見”和喜愛。

17587079781826.jpg

  在花江峽谷大橋上俯瞰花江村。

  在橋的另一端,關嶺自治縣花江鎮同樣“未通先火”,大橋的建設激發了大批外出務工人員的返鄉創業熱情。數據顯示,截至9月17日,花江鎮已有民宿酒店24家(今年新增11家)、餐館98家(今年新增25家),其他個體工商戶更是不計其數。

  待大橋正式通車後,一條由黃果樹瀑布、關嶺化石群、花江峽谷大橋、貞豐雙乳峰、安龍招堤、萬峰林等景區串珠成鏈的區域黃金旅遊帶,將正式形成。沿線的酒店、餐飲、民宿等特色旅遊項目,也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WechatIMG1644.jpg

  玻璃觀光廳。廖文祥 攝

  從“望山跑死馬”的艱辛,到“雲端漫步”的愜意;從“山路不平”的困境,到“天塹變通途”的便捷;從“絕對貧困”的掙扎,到“日子紅火”的幸福……懸崖峭壁上每一道鑿刻的痕跡,都是貴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生動注腳,更彰顯著“山高人為峰”的精神底蘊。

  千百年來,天塹從未真正阻隔希望,它只是在等待,被一代代心懷夢想的人踏成通途。而花江峽谷大橋,正是這份“等待”與“跨越”的最新見證,它不僅連接著兩岸的土地,更連接著貴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袁蘺芊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