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清水映初心,青年顯擔當新鏈
9月23日,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採訪採風活動走進江蘇宜興,聚焦“太湖之光”生態清淤平臺。平臺之上,設備高速運轉,湖底沉積多年的淤泥被有序抽排、壓濾成餅,余水就地凈化,達標回排。平臺之下,是一群青年工程師、技術員、管理者的堅守與奮鬥。他們日復一日、一絲不茍,把青春寫在湖面上,也寫進祖國的綠色版圖里。
太湖之治,非一日之功。作為長三角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太湖曾長期受到底泥富營養化影響,“返黑返臭”反復發生,一度成為區域生態治理的難點所在。“太湖之光”打破了傳統清淤“上岸堆泥”的路徑依賴,將清淤、壓濾、凈化、回排等流程集成于水上,構建起封閉、安全、高效的治理閉環。這不僅是理念上的突破,也是技術能力與治理體係的全面躍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係統性、長期性工程,容不得半點懈怠。尤其在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的當下,生態保護從“有沒有”邁向“好不好”,從“點上見效”走向“係統長治”,每一步都更考驗執行力、耐力與創造力。
更值得關注的是,平臺背後是青年一代在接續奮鬥。有人在設備艙晝夜值守,有人長期駐扎項目一線,有人將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為治理工具。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生態治理從不是一次性的“突擊戰”,而是一項必須堅持數十年甚至數代人的“接力跑”。在平臺上堅守的青年們清楚,他們面對的是復雜生態係統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幹的是見效慢、回報低、挑戰高的“基礎活”。但他們沒有遲疑,而是把苦幹、實幹、巧幹融入每一次操作,把腳下的泥水工程,變成頭腦里的戰略工程。
事實也充分證明,越是係統性的長期任務,越離不開青年力量的挺膺擔當。他們不僅掌握新技術,更具備學習新理念、執行新機制的能力和衝勁;不僅能“頂上去”,更能“沉下去”。今天的“太湖之光”是一次成功實踐,更是一個方向信號: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青年不是配角,而是骨幹;不是鼓掌者,而是建設者。
從太湖出發,放眼更廣闊的生態戰線,青年已成為濕地修復、礦山復綠、退漁還濕、生態監測等工作的中堅力量。他們在最基層的崗位上摸爬滾打、深耕細作,在最艱苦的環境中淬火成鋼、積蓄動能,把理想信念熔鑄進每一項實踐,把個人價值書寫在祖國的綠水青山之間。
清水見初心,奮鬥映時代。今天的青年,在無聲的守護中點亮“綠色燈塔”,在平凡的堅守中積蓄不凡的力量,他們在綠水青山的答卷上,寫下的不只是“清”與“凈”,更是“守”與“繼”。(張潔茹)
編輯: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