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青春華章堶荔枝網評:上好愛國主義教育這堂課

2025-09-25 18:56:00
來源:荔枝網
字號

  9月開學以來,全國高校組織“我和祖國共成長”主題活動,錄制報國強國短視頻、傳唱經典愛國歌曲,讓青年學子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國家發展的脈搏;各地中小學校結合地方實際和學校特色開展愛國主義知識競賽、“我與國旗合個影”大思政課等,引導廣大學生深刻領悟“中國紅”背後的精神力量……這一幕幕生動景象,正是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恆主題融入育人實踐的鮮活注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恆主題。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這一重要論述揭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本質規律,為新時代培育家國情懷、凝聚民族力量指明了方向。當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唯有將其作為貫穿始終的永恆課題,常學常修、久久為功,才能讓愛國基因代代相傳。

  在“理論的深度”中築牢認同之基。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解決“知”的問題,即對國家歷史、國情、發展成就與未來方向的深刻理解。這就要推動愛國主義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將波瀾壯闊的民族發展史、艱苦卓絕的奮鬥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講深講透,引導青少年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相統一的高度,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從而增強對國家發展道路的理性認同和堅定信心。

  在“情感的溫度”中激發共鳴之力。愛國主義不僅是理性的認知,更是深沉的情感歸屬。它蘊藏于壯麗山河的鄉愁里,凝結在傳統文化的瑰寶中,體現在英雄模范的事跡上。要善于運用情感熏陶和情境感染,通過瞻仰革命遺址、參觀紅色博物館、聆聽先烈故事,讓青年在可觸可感的具象體驗中,與歷史對話、與英雄共鳴,激發內心深處最樸素、最真誠的家國情懷,使愛國主義成為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和自覺選擇。

  在“實踐的力度”中砥礪報國之行。愛國貴在實踐,重在行動。愛國主義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引導人們將愛國之情、強國之志轉化為報國之行。通過投身志願服務、社會調研、基層實踐等,引導青年在服務國家、奉獻社會的具體實踐中,深刻體會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緊密相連,切身感受自身知識技能的社會價值,從而將愛國主義的宏大敘事轉化為腳踏實地、擔當奮鬥的實際行動,完成從認知到情感、再到實踐的閉環。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持續性的工程,沒有“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說法,不在“一朝一夕”而應“久久為功”。我們既要通過紀念日和節日深化愛國主義,尤其在特殊重要紀念日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等日期進行多樣紀念活動;也要注重在法定假日和民俗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國際勞動節、青年節等日期進行豐富慶祝活動,進而讓愛國主義成為自覺行動,實現“萬里河山披錦繡,滿眼盡是中國紅”。(陳康 吳小宇)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