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工人變身金牌裁判 全國技能大賽點燃職業新未來
9月23日,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在河南鄭州落下帷幕。本屆比賽以“技能照亮前程”為主題,吸引了全國35個代表團的3420名選手參與。經過3天角逐,106項賽項評比,348名選手摘得獎牌。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屆大賽國賽精選項目的金牌職工選手將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同時打通職業技能等級與職稱認定的銜接通道,讓技能人才有榮譽、有待遇。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司長 吳禮舵:通過這個舞臺促進他們訓練,同時我們也做好大賽成果的轉化,為我們國家構建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技能精湛的隊伍,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賽場場景生活化
解鎖專業育嬰新要求
當前,人們對養老托育服務的需求趨向專業化精細化,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也專門設立了相關賽項。記者在現場發現,比賽不僅比技能熟練度,更重視實用型。
賽場上,一個個格子間按照真實居家場景布置,選手們按照流程,完成從上門拜訪、嬰兒互動、遊戲設計、家長交流等係列服務工作。記者注意到,這次比賽創新引入會哭鬧的智能化模擬嬰兒,選手抱姿不對、饑餓都會有數據反饋,考驗選手的回應性照顧能力,同時邀請了一些嬰幼兒家長進行配合互動。
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育嬰項目裁判長 張亞麗:其實媽媽是有育兒焦慮的,作為一個專業的育嬰員,可以幫媽媽提供個性化的問題解決能力。比如我們還設置了一些小小的障礙,像在居家放置一些危險的物品,看選手能不能覺察到並且指導家長有這樣的安全意識。
育嬰員的工作主要是針對0到3歲的嬰幼兒家庭,開展科學喂養、護理和輔助早期成長等服務。張亞麗告訴記者,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需要高素質育嬰員,市場需求對于從業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次比賽中,不僅是比賽場景有了新變化,考核標準也更加細化。
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育嬰項目裁判長 張亞麗:我們借鑒了世界技能大賽的一些有益做法,去提升我們整體的職業標準和服務水平。
從一線工人到金牌裁判
技能人才點亮未來
本屆技能大賽的3400多名選手,既有一線工人,也有院校老師,日趨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在改變自身命運的同時,也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蓬勃力量。
賽場上,“00後”裁判員姜雨荷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她是我國首位獲得世界技能大賽化學實驗室技術項目金牌的選手。
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農產品食品檢驗項目裁判員 姜雨荷:參加技能大賽是改變我人生命運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它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也開闊了我的視野。
幾年前,姜雨荷還是流水線上的一名工人,後來,她進入河南化工技師學院學習,並向世界技能大賽發起挑戰。為了掌握復雜的化學理論知識,熟練操作各種儀器,學會寫英文報告,她每天至少訓練十四五個小時,有時候一個動作要練成千上萬遍。
2022年11月,姜雨荷一路過關斬將,站在世界技能大賽的最高領獎臺。如今,她回到母校河南化工技師學院,成為這個學校最年輕的教師。
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農產品食品檢驗項目裁判員 姜雨荷:我們不僅是職業教育的受益者,更是技能強國的建設者,我希望會有更多像我一樣的青年人,投身職業教育,為我們技能強國的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郭俊娜是一名有著近20年經驗的“金牌月嫂”,今年第一次參加國家級技能比賽。她告訴記者,一次次實操打磨,自己也得到了更大提升。
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育嬰項目選手 郭俊娜:比如給寶寶喂奶,以前可能只是憑經驗,現在就要求抱孩子45度斜角。把流程標準化了,能夠更好地服務嬰幼兒以及家庭。
賽事落下帷幕,選手們的技能成長之路並未停止,他們有的回到創新創業一線,有的回到院校,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
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工業機器人係統運維項目選手 董貴平:能夠把學到的一些實操技能以及理論知識,反哺給課堂,提升學生的理論儲備以及實操的技能。
(總臺央視記者 閆素 唐蕾 朱勁松 河南臺 開封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