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青春華章堶矗立黃海之濱80余年,鹽城宋公堤:烽火77天築就“民心長城”

2025-09-24 20:34:00
來源:荔枝新聞
字號

  鹽阜大地,黃海之濱。一道綿延45公里的長堤如巨龍般橫亙海陸,任潮起潮落、歲月更迭,始終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這便是“宋公堤”——一條既承載著水利智慧,又鐫刻著紅色記憶的“民心長城”。

  

  烽火築堤:以命搏出的 “救命防線”

  鹽城沿海自古受“風潮之患”,1939年一場特大海嘯突襲北部沿海,滔天巨浪卷走上萬條生命,成片農田被浸泡成鹽鹼地,幸存的百姓只能扶老攜幼逃荒。潮來家毀、潮退餓肚,成了沿海人家的噩夢。修一條能擋住海潮的“救命堤”,成了鹽阜百姓的期盼。

  “濱海人與大海鬥了幾百年!最早1615年就有續修海堤的記載,可那時候技術不行,有心無力;後來,國民黨也提出投錢治海,結果不少錢被中飽私囊,海堤還是修不起來。”站在宋公堤北堤遺址旁,濱海縣新四軍研究會會長徐振理指著腳下的堤土,語氣里滿是感慨,“直到共產黨來了,這事兒才真正有了盼頭。”

  

  1940年,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首任縣長宋乃德剛上任,就把修築海堤提上日程。當時大部分人提倡“先治淮後治海”,畢竟治淮惠及范圍更廣,可宋乃德看著沿海百姓的境遇,堅定地說:“治淮保的是生活,治海保的是人命,這堤必須先修!”為了不讓百姓有負擔,他牽頭發行修堤公債,又推行以工代賑。這一為民減負的決定,讓修堤成了百姓主動參與的自家事,為宋公堤的誕生奠定了初心底色。

  1941年5月,海堤修築工程在烽火中啟動。日軍的封鎖讓水泥等物資成了稀罕物,民工們就用黏土、石灰、沙子夯實堤身;糧食緊缺,新四軍就從有限的軍糧里勻出12萬斤支援工地,戰士們和民工一起啃窩頭、喝稀粥;酷暑天里,不少人中暑暈倒,潑把涼水爬起來接著幹;更有敵人暗中破壞,暗殺修堤指揮人員,卻沒嚇退軍民,修完堤才能保家的信念讓兩萬多名民工、數百名新四軍戰士擰成了一股繩。

  從5月動工到7月竣工,僅用77天,這條全長45公里、頂寬3米的海堤就屹立在了黃海岸邊,在大潮來襲時巋然不動,徹底終結了“衝家禍”的歷史。為了感念這份恩情,百姓們效倣北宋范仲淹修築的“范公堤”,將這條堤命名為“宋公堤”,還立下一塊紀功碑,把“軍民同心築堤”的故事刻在了石頭上,也刻進了鹽阜人的心里。

  

  宋公紀功碑

  歲月守堤:紅色遺產續寫華章

  80余載歲月流轉,宋公堤從未卸下“守護者”的使命,反而在一代代人的維護中,從單一的防洪堤變成了多功能生態堤、發展堤,守護著鹽城沿海的繁榮與生機。

  “宋公堤能到今天,靠的是科學修堤和代代護堤。”徐振理蹲下身,指著堤身的護坡解釋,“當年修堤時,宋縣長力排眾議,先修北堤、後修南堤,將海堤築成‘7’字形而非直線,這都是調查研究後定的方案。”

  

  

  沿著宋公堤一路向北,曾經荒涼的灘涂如今崛起了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濱海港,巨輪在這里裝卸貨物,將鹽城的特產運往全國各地;海堤公路修成了景觀道,春天有油菜花鋪成的金色花海,秋天有蘆葦蕩隨風搖曳,不少遊客自駕來這里看海、聽潮;不遠處的月亮灣風景區遊人如織,成了網紅度假地;堤旁還建起了風力發電場,風輪在海風中轉不停,將清潔能源輸送到千家萬戶。

  這份守護與發展,也讓宋公堤收獲了更多認可。2021年,宋公堤入選首批省級水利遺產名錄,成為展現江蘇治水歷史的重要載體;2023年,躋身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績”治水工程項目榜單,成為全國紅色水利教育基地。如今站在宋公堤上,一邊是波濤洶涌的黃海,一邊是生機勃勃的城鎮與田野,這條古堤成了鹽城沿海水利體係、生態體係、發展體係的“精神原點”。

  精神傳堤:愛國初心代代相傳

  “我跟宋公堤的緣分,得從1983年說起。”徐振理回憶道,“那年我從部隊退役,被分配到民政部門做優撫工作時,接待過一位修堤委員會的離休老幹部。他總跟我講宋公堤的故事,雖說得粗淺,卻在我心里扎了根。”

  徐振理真正開始深入研究宋公堤,始于多年後的抗日遺址普查與史料徵集工作。“我第一次站在宋公堤上,想起老人講的軍民築堤往事,突然就懂了。這段歷史不能被遺忘,我得接住這份責任。”從那以後,徐振理就成了“紅色追光者”,考證修堤英烈事跡,將課堂“搬”到堤上,帶領黨員幹部、學生與新四軍後人重走宋公堤,用腳步丈量,用初心感悟,讓大家在沉浸式體驗中汲取精神力量。

  

  如今,宋公堤已成為鹽城紅色文化符號。堤旁的宋公堤紀念亭里,復刻的紀功碑前總有遊客駐足;“宋公大道” 連接城區與沿海,文化標識訴說著築堤往事;“由南到北一條龍,不讓鹹潮侵阜東” 的民謠,仍在孩子們口中傳唱,成為 “民心長城” 最生動的傳承注腳。

  80余年潮起潮落,宋公堤始終矗立在黃海之濱。它抵禦的是海潮,守護的是民生,傳承的是初心。正如黃海的濤聲從未停歇,宋公堤所承載的水利智慧與紅色精神,也將在歲月長河中永遠激蕩、永遠鮮活。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