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堶這位英國學者談“一帶一路”,為何值得一聽
新華社倫敦9月24日電 記者手記堶這位英國學者談“一帶一路”,為何值得一聽
新華社記者高文成
位于英國西北部蘭卡斯特的蘭卡斯特大學,今年第五次主辦“一帶一路”倡議跨學科會議。23日上午,記者走進氣氛熱烈的會議現場,立刻被首位主旨發言嘉賓賈爾斯·莫漢所吸引。
莫漢是英國開放大學教授,深耕國際發展學領域多年,目前主持由歐洲研究理事會資助的項目“重新定位發展:中國在歐洲基礎設施投資的動力和影響”。歐洲研究理事會由歐盟設立,是歐洲頂尖的前沿研究資助機構。
莫漢一開場就點破核心問題:如今地緣政治研究熱度高漲,西方不少分析人士總是從地緣政治角度追問“中資項目的目的是什麼”,卻極少關注這些項目對落地地區的實際價值。
“要從項目層面分析合作關係如何展開,思考如何通過這些關係實現互利共贏,而非陷入零和博弈。”密集的案例分析與嚴謹的實證研究,展現出莫漢扎實的學術功底。
會後,他告訴記者,自己曾長期研究非洲發展。本世紀初在非洲做田野調查時,就發現當地的中國人日漸增多,還出現了不少中國餐館。經了解,原來是中國企業前來參與基礎設施建設。他自然而然地將目光投向中國項目對非洲發展的影響。隨著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他的研究課題又延伸至“一帶一路”研究,尤其是在歐洲的合作項目。
通過多年實地調研,莫漢發現,中國對外合作項目中既有大型國企主導的工程,也有大量民營企業的創業項目。將中企在海外的活動簡單歸結為“政府+國企”主導,進而用“政治目的”視角審視,既不準確,還會錯失互利共贏的機會。“無論歐洲還是非洲,都在努力以良性方式融入全球生產和貿易網絡。”他強調,這一背景下,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正在搭建跨越空間的走廊與關係網絡。
莫漢興致頗濃地分享了他關注到的中企海外布局變化:其一,部分中企開始在歐洲本地設廠,既為當地創造就業,也將生產直接融入歐洲供應鏈。同時,通過企業並購熟悉歐洲能源市場規則,實現多方共贏的結果,有效化解部分爭議。
其二,越來越多中企正主動融入當地社會。在英國曼徹斯特,中企深耕多年,推動成立了曼徹斯特中國論壇。從技術合作到學生交流,從足球文化到項目投資,曼徹斯特與中國企業建立起了長期信任關係。在希臘比雷埃夫斯港,中企讚助當地足球隊,積極參與社區互動,與當地人一起過希臘節日和中國節日。“人的主動融入最關鍵。”莫漢說,“無論在哪個國家,都要先懂當地文化,再談合作。”
演講結束後,有聽眾問莫漢:英國等西方國家對接受外來投資更加謹慎,是真的存在“國家安全”風險,還是源于自身信心不足?
莫漢的回答毫不含糊。他先以非洲為例:多年來,西方大國用各種話術將自身行為包裝成“造福民生”,而當中國進入非洲市場,西方就拋出“債務陷阱”論調,編造“西方救非洲、中國掠非洲”的敘事,其本質是通過醜化中國來美化美英等西方國家。
接著,他直指西方頻繁鼓吹的“國家安全議程”,實為借安全之名推行保護主義政策。“國家層面的精英在智庫等場合談論‘安全挑戰’,宣稱‘中資是威脅’,但對地方民眾來說,真正的威脅是失業和經濟衰退。所以我們必須追問:風險到底來自哪里?”莫漢說。
關于電動汽車、人工智能等熱點議題,莫漢說,在新能源領域,中國在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生產等環節已處于領先地位,歐洲若想實現綠色轉型、達成氣候目標,根本繞不開中國。“之前他們喊著‘要擺脫中國’,”莫漢擺了擺手,笑著說,“後來才發現根本做不到,最終還是要回到合作的軌道上。”
“如今,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我們需要中國,中國也需要我們,未來的關係會更務實。’”莫漢說。
在時常充斥偏見的西方輿論場中,莫漢這種基于實證、關注實效的觀點,無疑值得每個人仔細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