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工藝+地方特產 “村博”逐漸“出圈”
近年來鄉村博物館數量增長迅速,“村博”作為文旅領域的熱門選擇,逐漸“出圈”。各地的鄉村博物館里,滿滿的鄉土鄉風鄉情,有傳承千年的經典美食,有江南水鄉的悠長船韻,還有數不完的鄉村老物件,一起去各地的鄉村博物館里,看看它們都有什麼鎮館之寶、拿手絕活。
已建成1000家“村博” 激發活力留住鄉愁
浙江省目前建設完成1000家鄉村類博物館,實現市、縣全覆蓋。這些涵蓋民俗風情、特色產業等多個主題的博物館,激活了產業發展,也留住了鄉愁。
浙江寧波慈城因2000余年的年糕制作傳承歷史,有著“中國年糕之鄉”的美譽。在慈城年糕博物館,觀眾可零距離觀摩年糕選料、浸泡、磨漿、蒸粉、搡打等全部生產工序。特別的制作工藝讓慈城年糕有著軟糯香甜的口感。
慈城年糕博物館館長 許福軍:年糕曾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是軍糧。慈城有1300年的科舉制度,“年年高”有著吃年糕能考中的意思,考生進京趕考之前都帶年糕。
“南瓜年糕”“紫薯年糕”,油炸烤制年糕、即食酥脆年糕,遠銷歐洲、北美、東南亞等國家。
在浙江嘉興江南水鄉船韻館,能看到各種古遊船:長船、贛船、川船、羅子頭船、劃子船。這個今年8月剛剛上榜“浙江省鄉村博物館”的展館內,百余件嘉興古船模型錯落陳列,雕梁畫棟的畫舫船,豪華精巧的官船,簡潔寬敞的戲船,輕巧靈動的漁船,承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
如今的嘉興,正加大對運河沿線歷史遺跡的保護和挖掘,以踏白船、龍舟賽等活動,打造以運河為主題的旅遊線路和景區,重現運河古鎮的繁華景象。
民間工藝+地方特產 拉動文旅消費
山東齊魯廣袤大地,那里的民間工藝、地方特產皆可成展。那里的鄉村博物館,也成了帶動村民就業、拉動文旅消費的產業密碼。
在山東濟南葫蘆博物館,烙畫、雕刻、鏤空、針刺等工藝葫蘆琳瑯滿目,從田間地頭的普通葫蘆,到精美的藝術珍品,食用葫蘆嫩果可入菜,觀賞葫蘆的奇特形態,恰好為工藝創作提供了素材。去皮、晾曬、陰幹、雕刻,靈動的葫蘆作品和諧音“福祿”的美好寓意,受到大家的喜愛,遊客們也願意把精美的葫蘆雕刻和文創產品帶回家。
遊客 遲玉甜:我認為葫蘆僅僅就是一個瓢,喝水的工具,沒想到葫蘆還能做成燈、可以做成香薰,帶給我很不一樣的奇妙的感受。
在威海乳山,先民們千年前就已經開始大量採食牡蠣,人工養殖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時期,形成了獨特的牡蠣飲食文化和民俗傳統。博物館把餐桌上的“海蠣子”做出了學問。看看琳瑯滿目的牡蠣品種,學學怎麼挑牡蠣最新鮮,體驗漁民出海的日常,這個博物館更像是牡蠣主題遊樂園。
乳山市牡蠣養殖戶 于濤:遊客不光買海鮮,還跟著我們趕海,住農家院。海蠣子一點也不愁賣。
“村博”打造“實體相冊” 記錄千年文明
再來看看東北的“村博”有什麼特點。截至目前,吉林150家鄉村博物館把文化“搬”到農民家門口,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相冊”。
在吉林市昌邑區土城子滿族朝鮮族鄉漁樓村滿族民俗館里,漁、獵兩項技藝在此沉淀出深厚文化底蘊。這里的漁獵文化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旋網、魚簍、冰穿,曾是先民們在松花江流域捕魚時自創的工具。而鷹獵帽、鷹架、鷹繩,展現了始于遼金、興盛于明清的獵鷹文化,這里馴養的海東青常被選為皇家貢品。
講解員 智琪傑:鷹尾鈴挂在鷹尾巴上,會發出叮叮當當的響聲,便于獵戶知道它的去向。鷹絆繩是馴鷹專用繩,可以很好地控制獵鷹的行動。
吉林市昌邑區土城子滿族朝鮮族鄉宣傳委員 馬琳:這個展館讓滿族漁獵、鷹獵、薩滿風俗等文化遺產有了實物依托。
在吉林省梨樹縣蔡家鎮,關東農耕博物館以25000件館藏物、8000余件藏品,記錄關東黑土地耕作歷史。“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係統展示各類農耕工具,展現關東人“順天時、敬地利、依人和”的農耕智慧。
吉林省梨樹縣委常委 統戰部部長 王志清:石臼,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通過把谷物放在石臼內,用石杵或木杵敲打,實現谷殼分離的目的。這座博物館記載著關東農耕文明,為梨樹縣現代農業發展,譜寫長長美麗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