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旅遊”融合發展,英吉沙這樣吃上“旅遊飯”
“旺季時,我一個月能生產650余件土陶。”在新疆喀什地區英吉沙縣土陶村,土陶藝人阿卜杜克熱木·阿卜杜熱合曼告訴南方+記者。
而在英吉沙縣小刀村,店主麥麥提·斯依提正忙著向遊客展示產品:“看我的英吉沙小刀多漂亮!從這里寄快遞,可以發到全國各地。”
英吉沙縣土陶村景區內的葫蘆裝飾品。南方+ 泠汐 拍攝
近年來,英吉沙縣積極探索“非遺+旅遊”創新融合發展路徑,深入挖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英吉沙土陶和英吉沙小刀的文化價值,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土陶村AA級景區和非遺特色村。小刀村第一書記張以軍表示:“村民在家門口真正實現了就業增收,真正吃上了‘旅遊飯’。”
古老土陶煥發現代活力
英吉沙縣土陶主要分為“素陶”和“琉璃陶”兩大類,其中“琉璃陶”最富特色,分為罐、壺、盤、碗、缸、盆等類別,既是日常生活用品,也是精美的工藝品。2006年,傳統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英吉沙縣土陶村景區內的展覽品。南方+ 泠汐 拍攝
在英吉沙土陶村,當地依托這項國家級非遺技藝,打造了極具民族特色的AA級景區。在阿卜杜克熱木·阿卜杜熱合曼開設的“土陶藝人之家”體驗館內,陳列著大量精美的土陶工藝品,還開設了學徒體驗課,讓遊客親身感受土陶文化的魅力。
“20塊錢體驗當土陶學徒,感覺很有這邊的民族特色。”從江西來的遊客張麗情告訴記者。
阿卜杜克熱木是“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第七代傳承人的兒子,從小深受家庭熏陶。隨著“非遺+鄉村旅遊”產業模式的興起,他與家人研制兼具文化內涵與實用價值的係列土陶產品,通過抖音、微信等渠道宣傳,訂單源源不斷,“旅遊旺季時,一個月純收入可達5萬元”。
英吉沙縣小刀村內,工匠對英吉沙小刀進行淬火。南方+ 泠汐 拍攝
據了解,英吉沙土陶村景區年接待遊客40多萬人次,帶來就業崗位200多個,帶動快遞、民宿、農家樂、水果採摘園等產業發展。2015年榮獲中國鄉村旅遊模范村稱號,2018年被農業農村部授予“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稱號,2020年榮獲“全國文明村鎮”。
木海麥提·阿卜杜薩塔爾是英吉沙縣技工學校土陶課程班的學生。在土陶展覽館,他不僅帶遊客體驗揉泥、拉坯、彩繪,還會講解英吉沙土陶“千年不裂”的技藝秘訣。他說:“想把學到的技藝傳播給更多人,讓英吉沙土陶一直傳下去。”
小刀工藝鑄就文化名片
熔煉、打制、淬火、磨刀、鑲嵌……在小刀村,制作一把精美的英吉沙小刀需要十幾道工序。在店鋪後方的庭院中,工匠們在開放場地演示這些工序,形成了獨特的“前店後廠”模式,也成為遊客了解小刀文化的“戶外博物館”。
英吉沙小刀是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之一,以其精美的造型、秀麗的紋飾和鋒利的刃口而聞名,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小刀村則是著名的“中國小刀之鄉”,集英吉沙小刀制作、展示、銷售等于一體。
現年70歲的傳承人胡甫爾·熱合曼從事制刀50余年。他告訴記者:“新疆的70年就是我的70年。我已經培養了14個徒弟,未來還想培養更多人,把英吉沙小刀文化傳承下去。”
英吉沙縣土陶村內,工匠使用傳統技法雕刻土陶。南方+ 泠汐 拍攝
據了解,英吉沙縣小刀村現有95家小刀店鋪,從事制刀的工匠達412人。2023年山東省援疆建成非遺小鎮重點文化旅遊項目——刀王故居,邀請眾多傳承人入駐,目前該產業合計就業人員610余人。2024年,英吉沙縣小刀銷售額達8000萬元。
其中,小刀村第一書記張以軍介紹,作為英吉沙小刀發源地的小刀村有約400人從事小刀產業,現有6個合作社、2家公司共35家商鋪,採用“合作社+商戶+農戶”的運營模式,年產10萬余把小刀,產值可達1000余萬元。
阿卜杜薩塔爾·毛拉木在小刀村開了兩家店鋪,每年能賣出1萬余把英吉沙小刀,總營業額達100余萬元。“我從小就看到爸爸在家制作英吉沙小刀,如今我繼承家業,也是受到這種情懷的感召。”
英吉沙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孫燕表示,為進一步構建非遺+產業格局,英吉沙縣正大力推進和廣東陽江刀具的常態化合作機制,已簽訂友好城市合作協議和五金刀剪合作協議,後期將深化文旅城市發展等方面的合作。
通過“非遺+旅遊”的創新發展模式,英吉沙縣不僅保護和傳承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讓當地群眾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持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