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上合組織天津峰會堶建設繁榮發展的共同家園——中國攜手上合組織夥伴共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025-08-30 19:39: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8月30日電 由夏入秋,塔吉克斯坦棉農眼看豐收在望心中歡喜,巴基斯坦學員準備啟程到中國學習先進農業技術,哈薩克斯坦乘客坐上中國品牌電動公交車讚不絕口……

  “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建設繁榮發展的共同家園。”“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綠色發展是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的共識。”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上合組織可持續發展問題。各國各領域務實合作已結出碩果。

  8月28日,媒體記者陸續抵達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新聞中心。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習近平主席2024年7月在出席“上海合作組織+”阿斯塔納峰會時提出,中方建議將2025年確定為“上海合作組織可持續發展年”,得到各成員國積極響應。從減貧經驗交流到農業技術推廣,再到清潔能源產業合作,中國同上合組織成員國聚焦發展動能推陳出新,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攜手並進。

  隨著2025年上合組織峰會日益臨近,國際社會期待,此次峰會將推動上合組織進入更加團結、更重協作、更富活力、更有作為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貢獻“上合力量”。

  借鑒中國“精準扶貧”政策

  “消除貧困是全球性難題,也是世界各國共同目標。”“減貧問題說到底是發展問題。”5月20日,習近平主席向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致賀信時指出。

  近年來,在中方積極推動下,上合組織廣泛開展減貧和可持續發展合作,取得顯著成果。

  5月20日,上海合作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在陜西西安開幕。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憑借一筆扶貧補貼貸款,家住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州的迪爾諾莎·拉賈博娃開起面包店,養活了自己的家庭。今年,她和好友又用經商所得,新開了一家美容院。

  “像拉賈博娃這樣的脫貧家庭每天都在增加。”塔什幹州政府工作人員阿斯卡爾·伊斯梅洛夫告訴記者,這一切得益于當地政府借鑒中國精準扶貧經驗而實施的扶貧政策。

  習近平主席著作《擺脫貧困》烏茲別克文版2023年11月出版,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米爾濟約耶夫為其作序,稱讚中國使8億多貧困人口(按世界銀行絕對貧困標準)在短期內實現脫貧是“真正的中國奇跡”。“我們高度重視深入學習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的減貧經驗。”米爾濟約耶夫寫道。

  近年來,烏茲別克斯坦大力推進減貧工作,在多領域展開“中國減貧模式”試點項目,希望繼續深化對華合作。

  伊斯梅洛夫告訴記者,中國減貧經驗和做法已在烏茲別克斯坦各地得到廣泛應用。“我們在偏遠地區修路、修工業園區,提供職業培訓或補貼貸款,幫助民眾進入企業工作或自己創業。”

  5月19日,參加上海合作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的人員在陜西楊淩參觀旱區農業節水技術與裝備田間展。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在上合組織國家減貧與發展研修班,來自白俄羅斯、亞美尼亞等上合組織國家的學員研究中國鄉村振興案例,學習中國減貧經驗。埃及魯班工坊開設汽車維修、新能源應用等實用專業,培養技術人才,有力促進青年就業。中柬共建“魚米走廊”,結合柬埔寨的自然稟賦和中國技術優勢,為曾經“靠天吃飯”的村民帶去新的希望。中巴經濟走廊等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重大項目穩步推進,切實改善民生福祉。

  阿富汗鋼鐵行業協會主席阿卜杜勒·納西爾·里什提亞說,中國在推動區域合作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不僅提出具有遠見的發展戰略,還通過互聯互通項目建設等助力緩解貧困、失業問題,改善民眾生活,“帶動包括阿富汗在內的區域國家分享實實在在的發展紅利”。

  “又是一個豐收年”

  2024年7月,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阿斯塔納峰會上指出,要“用好農業示范基地、地方經貿示范區、生態環保創新基地等平臺促進區域合作”。

  8月下旬,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的塔中農業合作示范區里,工人們在一眼望不到邊的棉田間忙碌,採摘第一批已經成熟的棉花。“今年肯定又是一個豐收年!”來自中國的農業專家姜浩瀚信心滿滿。

  這一示范區由中國河南黃泛區實業集團塔中農業公司參與運營,主要從事棉花種植和加工。當地員工沙伊特已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的農技專家,還管理著示范區內一處農場。“我們本地棉花的產量每公頃最多3噸,但示范區里的棉花產量能達到每公頃5噸多。一些本地人來詢問秘訣,我就把鋪膜種植技術、施肥方法教給他們。”沙伊特告訴記者。如今,哈特隆州許多棉農用上中國技術,產量上來了,收入也增加了。

  8月19日,在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的塔中農業合作示范區里,棉農們採摘棉花。(受訪者供圖)

  同在哈特隆州,開園兩個月的中塔友誼蘋果示范園里,已栽種下1.6萬株來自陜西的果苗。在哈薩克斯坦克孜勒奧爾達州,來自中國新疆的節水滴灌技術滋潤著種植基地里上萬畝玉米。在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得益于中國企業引進水稻旱直播技術開展規模化種植,曾經荒廢的水田重現勃勃生機……不少上合組織國家以農業為支柱產業之一,但農業發展長期受環境脆弱、技術落後等因素制約,一項項中國農業技術和解決方案被成功“移植”,為上合組織國家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習近平主席2019年出席上合組織比什凱克峰會時倡議設立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這一基地後來落戶陜西楊淩,迄今已為上合組織國家培訓農業官員和技術人員2600余名,並帶動不少年輕學子來到楊淩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留學。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博士生阿卜杜勒哈伊·卡里莫夫正在這里研究數字農業,跟著中國導師同烏茲別克斯坦的農業院校合作開展節水、土壤改良等課題研究,研究成果將為烏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卡里莫夫期待即將舉行的上合組織天津峰會進一步推動各國間科研合作,在農業等領域帶動地區可持續發展,助力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轉型等重大挑戰。

  2024年在陜西參訪時,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對楊淩的現代農業科技印象深刻,回國後推動實施“千名農業人才赴華培訓”項目。如今,巴方首批學員已學成歸國,第二批近300名學員又將啟程。夏巴茲在歡送學員的儀式上說,中國在農業現代化領域具有豐富經驗,希望中國先進技術能夠助力巴農業實現轉型升級。

  “綠色發展正改變人們的生活”

  2024年7月,習近平主席向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綠色發展論壇致賀信時指出,“中方願同各方一道,弘揚‘上海精神’,加強團結協作,推動綠色發展,譜寫共同發展新篇章,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

  從新能源車到風電、水電,中國可再生能源技術領域的創新成果持續為上合組織國家經濟綠色轉型增添強勁動能。在埃及南部沙漠腹地,中埃合作的本班光伏產業園內,一排排光伏面板將充足的光照資源轉化為寶貴電能。在阿聯酋,中企承建的風電示范項目年發電量可滿足2.3萬多戶家庭的用電需求,每年減少12萬噸碳排放。在土耳其的冰雪高原,中土共建的圖茲湖地下天然氣儲庫擴建項目幫助當地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這是8月16日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拍攝的“阿拉木圖綠色出行周”環保公益活動展板。 新華社發

  8月16日,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市舉行的環保公益活動中,22歲的當地大學生志願者迪亞斯在公交車站向人們宣傳綠色出行理念。“我常乘坐中國品牌的電動公交車,快捷、舒適又環保。”迪亞斯告訴記者。

  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進入上合組織國家,為中國企業打開更廣闊的海外市場,也持續賦能當地交通係統的綠色轉型。中國新能源汽車制造商幫助巴基斯坦、阿塞拜疆等國的部分傳統公交車逐步替換為電動車;烏茲別克斯坦2024年進口24095輛電動汽車,九成以上來自中國;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市的出租車中,中國品牌的新能源車備受當地司機與乘客青睞。

  在巴基斯坦西北部開伯爾-普什圖省的群山之中,古老的昆哈河奔騰不息。如今,這條河流被賦予新的使命——蘇吉吉納里水電站的機組正將奔涌的水流轉化為清潔電能。作為中巴經濟走廊優先實施的重點項目,中方投資建設的這座水電站運營尚未滿一年,累計發電量已有望突破28億千瓦時。

  2024年6月16日,在巴基斯坦曼塞赫拉,中巴方工作人員在蘇吉吉納里水電站建設現場進行首臺機組有水調試。 新華社發

  中能建海外投資有限公司巴基斯坦蘇吉吉納里水電站項目公司負責人蔣敏介紹,電站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2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20萬噸。項目建設高峰期,直接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6000余個,並為巴方培訓超過2000名水電工程師和技術工人。

  此外,為改善當地民生與生態,中方連續7年植樹15萬棵;援建鱒魚孵化所,助力漁業發展;修建國道關鍵路段,方便民眾出行。

  開伯爾-普什圖省曼塞赫拉地區政府負責人米安·阿迪勒多次到水電站實地考察。他說,水電站不僅提供了穩定的供電,有力拉動當地經濟發展,也讓當地人對中國的綠色發展理念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綠色發展正改變人們的生活。”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