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堶共築血肉長城 形成抗日最大凝聚力
今天,我們繼續推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特別節目《歷史照耀今天》。在八路軍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的同時,根據地民眾自發組建起規模空前的“支前大軍”:老媽媽將珍藏多年的嫁妝棉被拆了做成軍鞋,識字班婦女在油燈下連夜抄寫標語、制作紅旗來鼓舞士氣。各村村民組織了“烙餅突擊隊”,晝夜不停烙制出20多萬張雜糧餅,青壯年運輸隊肩挑車推形成百余里的送糧長龍,摧不垮的“鋼鐵補給線”是民心所向,讓每寸土地都成為埋葬侵略者的戰場。
1944年,美國記者福爾曼到晉察冀根據地考察。一路上,許多場景讓他震撼。
在完縣,福爾曼看到村民從枯井中取出小米。井壁的暗門後藏有3米深的儲糧洞,洞口用蜘蛛網偽裝,這是村民為八路軍儲藏的糧食。在唐縣某村的戲臺臺板下,是通往後山的地道入口。村里郎中的藥箱夾層里藏著發報機的零件。放羊娃稚嫩的歌聲里,暗含著傳遞的情報。
無數這樣的細節讓福爾曼對“人民戰爭”這個詞有了深切的體會。他在著作《北行漫記》中寫下了這個問題:“一支缺糧少彈的軍隊,如何在死亡包圍中越戰越強?”
許多來晉察冀根據地訪問的民主人士、國際友人心中都帶著這個疑問。他們想不通,這塊根據地周邊盤踞著大量日軍,經常遭日軍“掃蕩”,它是如何生存下來並且不斷壯大的?
聶榮臻元帥給出了這樣的回答:“關鍵的一條就是——把人民群眾充分發動起來。”
依靠群眾,這是中國共產黨自建黨時就遵循的理念。回望抗戰史,每到生死存亡時刻,只有真正凝聚起人民群眾的力量,才能突破困境、迎來希望。
時間回到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後,日軍憑借裝備和戰術優勢,一路強勢進攻。國民黨軍隊因裝備落後、戰術被動,尤其沒有對民眾進行有效動員,無法形成足夠的抵抗力量,戰場接連失利,華北華東大部分地區相繼淪陷,抗戰形勢急劇惡化。顯然,僅僅靠正面戰場和軍隊,中國的抗日戰爭難以取勝。
真正發掘戰爭取勝力量源泉的,是中國共產黨人。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縣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全國人民的總動員”的戰略方針,明確要“武裝人民,發展抗日的遊擊戰爭”,構建人民戰爭體係。
在1938年發表的《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進一步係統闡述了人民戰爭思想,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贏得了各界的支持。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李樹泉:國共兩黨實行了不同的抗戰路線,國民黨擔心人民群眾發動起來會危及自己的統治,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進行抗戰。中國共產黨充分信任人民,實行全民族的全面抗戰路線,這是引領中國抗戰最終走向勝利的路線。
堅持依靠群眾,局面便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為團結各階層力量,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實行“三三制”,即在政權構成中,共產黨員、左派進步分子、中間分子各佔1/3。
1941年,延安,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召開。開明紳士李鼎銘當選為陜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他感慨地說:“共產黨是進步的政黨,很願意大公無私做到精誠團結。”
當時在根據地有一首樸實的歌謠——“金豆豆,銀豆豆,投到好人碗里頭”。這是為不識字的群眾參加民主選舉投票想出來的方法——用豆子代替選票,投到代表不同候選人的小碗里。通過這些靈活的形式,實現了根據地80%以上群眾參選。
經濟制度的設計同樣充滿政治智慧。
山東莒南縣佃農王德春當時算了一筆賬:“原先交五鬥租子只剩口糧,現在能余下一石二鬥,終于敢蒸純糧窩頭了。”
農民手里有余糧了,這源自根據地實行的“減租減息”政策,農民生活由此得到明顯改善。以晉察冀邊區為例,北岳區農民平均每戶每年減租1.5石糧食,相當于多出兩個月的口糧。
在“減租減息”的同時,保留了“交租交息”政策,兼顧了地主的利益。
這種“既團結又鬥爭”的微妙平衡,減少了階級對立,撬動了各階層團結抗戰的熱情。
美國羅斯福總統的特使卡爾遜在根據地親眼見證了這一切。他感嘆邊區“用算盤和契約瓦解了日軍的刺刀政策”,稱“中共的經濟動員是戰爭史上的創新”。
人民的智慧很快化為戰場上無數令人嘆服的鬥爭場景。
在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抗日軍民展開了神奇的地道戰。日軍在地面襲擊,抗日軍民在地下拉網。戶戶相通,村村相連,還設有各種巧妙機關,能藏又能打,形成巨大的地下陣地體係,給日軍沉重打擊。
地雷戰更讓日軍聞之色變。在山東海陽縣,軍民用自制石雷等武器,作戰超過2000次,斃傷俘敵1025名。
魯南鐵道遊擊隊,這支活躍在日軍心臟的小型抗日武裝,頻繁戰鬥在鐵路運輸線上,牽制了敵人兵力,阻斷了侵略動脈。
群眾還積極為八路軍提供情報、運輸物資。
1941年冬,因為日軍的封鎖,晉察冀邊區部隊食鹽緊缺。唐縣30多名婦女將2000斤食鹽分裝進300床棉被,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運鹽行動。她們形成嚴密的“接力網”,歷經9晝夜,與日軍鬥智鬥勇,成功突破5道封鎖線,將食鹽運到前線。
為什麼人民群眾能夠這樣英勇無畏?除了保家衛國的熱情,還因為他們真切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是愛護百姓的軍隊,是真正的“自己人”。
在建立敵後根據地初期,八路軍就提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治軍方略。嚴明的軍紀貫徹在各種日常細節中。“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宿營時要主動清掃院落,行軍途中寧可露宿村外也不驚擾百姓。飽受戰亂之苦的群眾,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人民軍隊風范”。
當時,各抗日根據地,不分男女老幼,幾乎都參加了抗日組織。青年男子編入自衛隊,婦女參加婦救會,少年組成兒童團。站崗放哨,救治傷員,送水送糧,縫衣做鞋,人民真正成為抗戰堅實的“大後方”。
在反“掃蕩”最艱難的1942年冬,晉察冀邊區部隊禦寒成了難題。當地群眾每3到5戶共同做一件棉衣,有的出棉花,有的縫衣襟。河北定縣群眾為運送棉衣原料,有7人犧牲在封鎖線上。他們用生命守護的布料最終制成了200余套棉衣,穿在了八路軍戰士的身上。
這些場景讓日本侵略者震撼而恐懼。有侵華日軍老兵戰後陳述,“八路軍像魚遊于水(民眾)”,“村民寧可餓死也不透露八路軍行蹤,這種凝聚力令人恐懼”。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郝棟:中國共產黨一係列深入民心行之有效的政策的實施,讓大家真正認識到了在這一場戰爭過程當中,誰能夠扛起民族復興的大旗,誰能夠真正成為中流砥柱。群眾相信黨、選擇黨,圍繞在我們黨周圍,形成了抗日的最大凝聚力,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能夠獲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重要法寶。
到抗戰結束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已達19塊,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民兵260余萬人,人口近1億人。那些曾經計劃短時間滅亡中國的狂妄的日本侵略者,原本以為對手只是中國執政當局及其武裝力量,卻沒想到,那些被動員起來、武裝起來的千千萬萬普通民眾,築起了一座全民族抗戰的銅牆鐵壁,是侵略者無法逾越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