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思想不松懈 工作不松勁(話說新農村)

2025-08-29 15: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從“過渡期”到“常態化”,“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的初心與承諾不會變。以更精準的監測、更有力的幫扶、更扎實的舉措讓脫貧群眾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打贏脫貧攻堅戰後,黨中央設立5年過渡期,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眼下過渡期即將收官,調研發現,這段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脫貧地區不僅全力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更重要的是,探索並努力構建一套著眼長遠的制度體係,為銜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寫下堅實的一筆。

  過渡期的首要任務,是確保脫貧成果穩得住、守得牢。為此,一張精準、靈敏的動態監測“防護網”迅速鋪開。這張網,線上依靠大數據篩查預警,線下結合基層幹部日常走訪與農戶自主申報。河北的脫貧戶白海軍因大病產生大額醫療支出,監測係統便自動預警,村幹部隨即上門核實,幫扶措施緊隨其後。這張網的有效運轉,讓全國累計超過680萬的監測對象穩定消除了返貧致貧風險,真正做到了早發現、早幹預、早幫扶。

  守牢底線只是基礎,長遠發展才是關鍵。從“輸血”為主到“造血”賦能的深刻轉變,各地在兜住民生底線的同時,更加注重開發式幫扶,著力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的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

  產業壯“筋骨”。全國脫貧地區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草食畜牧、水果、蔬菜等“十大產業”。小木耳變成大產業,小蘋果成為致富果,一個個特色產業帶動脫貧群眾增收致富,脫貧地區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脫貧群眾的“金扁擔”越挑越穩。

  就業穩“飯碗”。工資性收入是農民增收的大頭,就業幫扶持續發力。各地千方百計促進脫貧勞動力穩崗就業,通過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升級幫扶車間、統籌公益性崗位等舉措,確保全國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規模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在不少地方,村級就業信息員活躍在田間地頭,為外出務工的脫貧群眾排憂解難,拓寬就業渠道。

  如果說,成熟的監測網和“造血式”幫扶是過渡期的“硬核”成果,那麼,謀劃並推動制度體係的常態化、長效化,則需要統籌兼顧、科學穩妥推進。

  一方面,是盤活用好高達3.28萬億元的幫扶項目資產。各地正積極推進確權登記,健全管理機制,通過分類施策,讓這些資產能夠持續穩定地發揮效益,從“一次性投入”變為長久生金。

  另一方面,是推動政策銜接並軌。從“過渡期”到“常態化”,“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的初心與承諾不會變。幫扶政策體係向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轉換,要謀劃過渡期後的具體制度安排,推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並軌,研究建立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

  當前,過渡期收官在即,各項工作不能有絲毫松勁懈怠。我們要持續壓緊壓實責任,抓好問題整改,以更精準的監測、更有力的幫扶、更扎實的舉措,切實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讓脫貧群眾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