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三變”
長白山又“火”了!這次卻不是因為天池。
8月17日,萬眾期待的“稻米節”如約而至。“稻米節”是中國首個IP專屬粉絲節日,由《盜墓筆記》粉絲“稻米”發起,自2015年起每年8月17日在長白山等地舉辦的紀念活動。當“青銅門”在天池腳下開啟,當十萬“稻米”奔赴二道白河小鎮,長白山不再只是自然的象徵,更成為年輕人心靈的歸處。
這是生態與文化的疊加,這是熱情與溫情的交融。長白山用鮮活的實踐,回答了在激烈文旅競爭中如何突圍:既守護自然底色,又注入文化靈魂,更以高質量服務承載人們的熱愛。
業態蝶變:好風景也有好故事
千年冰雪萬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長白山以天池聞名天下,但如今,這座“神山”早已不止于天池。
“以前看不到天池,遊客當天就走了。”當地居民李偉回憶,“那時候玩的項目少,留不住人。但去年以來,尤其今年,長白山好玩的地方多了,變化真快!”
變化在哪里?有了文化的加持,好風景有了好故事,旅遊模式自然發生了蝶變。
夜幕初降,雲頂市集人潮涌動,樂隊彈唱與林間松風交織;雪絨花音樂生活館里,燈光璀璨,民謠悠遠;美人松愛情森林里,漫步其間的情侶與家庭,寫下屬于他們的浪漫記憶。更令人驚艷的,是今夏盛大開街的恩都里(滿語enduri意為“神靈”)休閒度假商旅社區。
以“滿族文化”為核心的恩都里,融合新中式建築風格與夜經濟業態,打造兼具文化體驗與休閒娛樂的文旅綜合體。
走進恩都里,撲面而來的新奇感點燃人們的探索欲。9000平方米的休閒空間匯聚了地道東北味與國際潮流餐飲,近500間民宿客房以溫馨舒適承載“快旅慢遊”的愜意。50余家特色商鋪、16家創意餐廳星羅棋布,20%為吉林省首店、30%為城市首店、30%屬本地首創。滿式民謠酒館、雲頂火塘民謠唱出關東文化的悠遠神秘,非遺手作串聯古今浪漫,花車巡遊、薩滿演繹、火舞表演……一個個沉浸場景,讓遊客“白天看山水、夜晚看演藝”,實現“看得見、留得下、玩得久”。
“花仙子巡遊姐姐和火舞姐姐真漂亮!神秘的薩滿巡遊也很好玩。現在長白山下可比以前更好玩啦!”沈陽遊客章宇不止一次來過長白山,他的感受直白又熱烈。來自江蘇的李梓桓則說:“因為天氣沒能看到天池,但在恩都里吃、住、逛了一整天,同樣覺得很開心。”這種“看不到天池也不虛此行”的評價,正是旅遊模式蝶變的最好注腳。
以往長白山旅遊缺少恩都里這樣的地方。如今,恩都里已成為長白山新地標,預計年引流遊客超百萬,成為長白山文旅高質量發展的全新增長極。其背後,是長白山保護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對于長白山地域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也是多年來推進閒置資產盤活、招商引資的係統努力。
值得萬千遊客期待的何止恩都里?
眼下長白山文化創意產業園4號館、麓角村、億霖酒店等項目相繼重啟,北八坊商業街、天池古街等正加快盤活步點,華強方特等新業態積極引進。通過“一項目一專班一方案”,一處處沉睡資產被喚醒,成為文旅賦能的“蓄水池”。
親山近水,愜意暢遊。長白山文旅蝶變不僅是業態的更新換代,更是“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綠水青山與夜色霓虹交相輝映,生態底色與產業活力相互融通,一幅“快旅慢遊、全域沉浸”的畫卷,正在長白山煥新鋪展開來……
敘事衍變:文旅融合深入推進
山水林澤雪,四季皆風景。
在長白山,旅遊的敘事早已超越了“冬日玩雪、夏日避暑”的傳統模式。曾經,遊客們的目光幾乎只停留在冬季冰雪,夏季養生。如今,卻在四季輪轉中找到新故事:春賞杜鵑花開,夏探林海避暑,秋遊層林盡染,冬享冰雪世界。
是的!風景觀光類景區的單一標簽,已經無法代表長白山。文化的注入,讓長白山的四季故事愈加厚重。
1172金代古街,以千年歷史延續文脈,串聯起市井繁華與文化記憶;美人松愛情森林,讓人與自然的相遇化作浪漫奔赴;“稻米節”再現“十年之約”盛景,粉絲熱情和長白山雄渾山水碰撞,賦予這里新的精神內涵。廣東遊客曾慧穎感慨:“來長白山追尋的是青銅門和小說主角們的約定,留在心里的卻是揮之不去的小鎮熱情與溫暖。”
8月17日,“重逢之約”如約而至。白日里,攀登天池的腳步與歡呼聲回蕩山谷;夜晚,池北區萬人音樂會現場,30余位歌手的歌聲與粉絲的吶喊交織,燈光與星空同輝。粉絲們高舉“十年之約”旗幟,在熱淚與歡呼中重溫青春,長白山頓時成為世界矚目的舞臺。此時此刻,二道白河小鎮街頭巷尾,民宿溫情、商戶真情、志願者熱情,共同托舉起這份跨越十年的情感守候。
這場盛會的背後,是長白山文旅融合的再造升級。從南派三叔簽名會,到文創衍生品展銷;從非遺展示到互動巡遊……豐富的內容讓長白山旅遊不再只是“遊山看水”,而是“讀文化、享體驗”。河南遊客李琪涵直言:“長白山圓了我一個小小心願,希望下一個十年能再來。”四川遊客“稻米小喬”感慨:“早聽說過神秘的長白山,這次因‘稻米節’而來,發現這里不僅風景秀美,而且文化底蘊深厚,那些文創、演藝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年之約成就了一次節日狂歡,更為長白山文旅品牌注入了持久活力。
沒錯!今天的長白山,已經從“一季冰雪”“一季避暑”的單一敘事,生長為“四季多彩”,書寫了傳統文化同時代潮流融匯的全新故事。
服務躍變:向“標桿”標準邁進
點開網絡平臺,長白山“稻米節”刷屏熱搜。網友們感嘆:“潑天的富貴,長白山接住了!”
無論是音樂會體驗還是雲頂市集逛遊,無論是出行還是住宿,超萬名遊客在山水之間收獲了“賓至如歸”的溫馨。
憑什麼?答案就在于長白山保障能力的躍變——從基礎滿足到卓越體驗的跨越升級。
“誰砸長白山旅遊的招牌,堅決砸他的飯碗!”長白山保護開發區主要領導的話擲地有聲。面對單日高鐵客流突破2.5萬人次、音樂會現場近1.5萬人的巨大壓力,長白山頂格部署,成立8個專項工作組,制定21項全要素預案。公安、交管、消防、衛健等力量前置布防,數次全要素實戰演練,只為將風險化于無形,把安全守得更牢。
交通保障的精細化更讓人印象深刻。城區增開免費巡遊巴士,A、B、C三區接駁專線精準對接高鐵班次,偏遠住宿點還安排“點對點”接駁。演出散場深夜,免費大巴守候到最後一名觀眾,真正做到“最後一公里”的溫情守護。
服務細節貼心暖心,點點滴滴都被遊客記在心間。住宿緊張時,臨時開放技師學院450張床位、池北一中應急房源,甚至連雨衣都有人主動送到粉絲手中;停車位緊缺時,17個機關單位免費開放院落;就連共享單車也臨時增配。浙江遊客薄銳感言:“從下高鐵那一刻起,就有志願者引路、贈送原創書簽,交通銜接順暢,處處都能感受到長白山服務的貼心暖心。”
類似的服務何止這些,食品安全、價格誠信、消費投訴等各個環節,市場監管部門盯防有序;680名黨員清理垃圾、436名志願者化身“移動服務崗”、103輛社會車輛貼上志願車標……
“十年之約”,是粉絲們的狂歡,也是對長白山服務體係的一次全面檢驗。幹部衝在一線,群眾熱情參與,遊客真心點讚,凝聚成一幅同心共繪的唯美畫卷。正因如此,長白山才有底氣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機遇——隨著沈白高鐵開通,從北京出發4小時可達,從沈陽出發僅需1.5小時,長白山將成為關內遊客走進吉林的第一站。
當更多人因高鐵而來,因熱愛而留,長白山也必將能憑借更加溫情細致的服務,把“流量”沉淀為“留量”,用遊客的“口碑”塑造長白山旅遊的“金杯”。
夜幕降臨,恩都里街區的光影與“稻米節”的樂聲在二道白河街頭交織,歡呼與掌聲久久回蕩。人們或因青春記憶而來,或因自然風光而至,卻在這里收獲了同樣的感受——家的溫暖、心的滿足。
守護自然,也創造未來。長白山以生態為底色,讓“山水林澤雪”盡顯本色之美;以文化為靈魂,讓青春熱潮點亮文旅新篇;以服務為根本,讓小鎮的熱情與真誠贏得口碑與讚譽。
忠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遊相得益彰”的重要指示精神,長白山保護開發區正是在這一理念指引下,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生態保護與文旅融合相得益彰,文化賦能與產業升級同頻共振,推動著這片神聖山水不斷煥發新活力。
唯有奔涌不息的三江之源,長白山文旅高質量發展必將澎湃向前。(隋二龍 孫寰宇 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