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近期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支柱產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受訪專家認為,扎實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持續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期待更多“從0到1”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傳來喜訊:位于北京懷柔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一期工程建設將于今年底完成,並啟動試運行。
“HEPS將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工業創新以及科學研究前沿,和用戶深度融合、強強聯手,共同做出令世界矚目的突出性成果。”工程總指揮、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潘衛民說。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只有在基礎研究領域形成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成果,才能在國際科技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全球創新中心總幹事、中國社會經濟係統分析研究會副理事長趙剛說,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迫切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
然而,現實不容樂觀。專家指出,看產出,我們缺少“從0到1”的原創性科研成果;看科研環境,目前的考核評價機制中論文指標導向問題依舊存在,難以適應基礎研究長周期性、不確定性、強探索性的特點。與此同時,由于缺乏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科研人員難以心無旁騖地從事基礎研究。
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生動能。“身處生產一線的企業對市場需求最敏感,也最清楚產業發展痛點。但重大科技專項多倚重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趙剛說,一方面要引導高校院所緊密圍繞產業需求開展科技攻關;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探索建立“企業牽頭、需求牽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新型攻關范式,引導更多企業在創新大潮中“唱主角”“挑大梁”。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讓創新驅動發展的活力持續迸發。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群慧表示,要建立原創導向的科技創新體係和高效協同的科研組織模式,打造體係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推動形成更多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強化對全身心投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人才的激勵保障,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提升科技創新投入效能。
謀篇布局新興產業
在剛剛結束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優必選全新一代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2在現場展示了3分鐘熱插拔自主換電,標準化的電池倉快換技術實現快速對接定位,高精度的雙臂協同換電技術保障全程操作可靠性。
“吉利汽車、比亞迪、富士康、順豐……Walker S係列人形機器人已進入多家工廠實訓,獲得超過500臺的意向訂單。”優必選科技創始人周劍告訴記者,公司將持續推進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場景的規模化落地,賦能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發展新優勢的關鍵領域。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去年“三新”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8%左右。
黃群慧表示,要把握好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趨勢和產業發展方向,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集成各類創新資源,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
她建議,要積極探索建設能實現基礎科學研究與未來產業技術研究深度融合的未來產業研究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科技領域的創新步伐,同時圍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持續研發運用各類新技術,以國家標準引領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因地制宜協同發展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促進新動能集聚、新業態涌現、新產業壯大,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安徽科技大市場累計培養技術經理人3600余人,並打造“基地+基金+服務”全鏈條孵化體係,暢通科技成果轉化。如今,科研人員帶著科技成果創業成為新常態,更多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了生產線。
河北依托數智化改造,推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去年,傳統工業基地邯鄲復興區實施數智化改造項目30多個,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需要注意的是,各地要警惕同質化問題,避免扎堆布局和重復建設相同產業。”趙剛認為,各地要根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同時,不能盲目淘汰和關停傳統產業,對符合環保、能耗標準的傳統產業,通過新技術和現代商業模式進行改造提升。
在國家“兩重”“兩新”政策支持下,各地新興產業謀篇布局和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步伐還在加快。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此前表示,將統籌推進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一批創新鏈緊密銜接、產業鏈優勢互補的創新型城市群,進一步強化央地聯動、區域協同,推動科技資源共建共享、人才政策互用互認、技術市場互聯互通。(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 沈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