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從新職業看中國經濟活力(評論員觀察)

2025-08-21 10:03: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職業變遷背後,有經濟結構的深層調整,也有人力資本價值的動態重估

  向新而生並非輕而易舉的轉身,而是破繭成蝶的蛻變,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堅持“投資于人”,著力彌合知識鴻溝、技能鴻溝,推動職業煥新迭代與人的發展提升同步,就能讓創新創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競相迸發

  周末,和朋友打卡一家網紅咖啡館。寒暄中,店長調侃道:“行業里不少人自稱主理人,有人說是‘煮’理人,現在我們算有‘學名’了,叫‘咖啡加工工’。”

  原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前不久正式發布了第七批新職業,包括養老服務師、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師、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裝修管家等17個新職業以及42個新工種,其中就有代用茶加工工、咖啡加工工。

  以前統稱餐飲工作者,現在有了專屬稱呼。這一變化,反映出社會對新職業的認知與接受程度。

  自新一輪新職業發布工作重啟以來,我國新增職業已達110個。對比2022年與2015年兩版職業分類大典,則更能體會變化之快——1639種職業中,158個是新增職業,佔比接近10%。

  職業反映的是以社會分工為紐帶的社會關係和社會形式。職業變遷背後,有經濟結構的深層調整,也有人力資本價值的動態重估。透過新職業,可以管窺中國經濟的活力。

  看供給側,有新質生產力的脈動。數字技術等的快速發展和深度應用,催生了新的就業形態。例如,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迭代升級,賦能千行百業,改變就業格局。生成式人工智能係統應用員、人工智能數字人訓練師等陸續入列新職業、新工種。新技術落地應用,既創造著新的工作分工,也賦能傳統職業轉型升級。就業新賽道,往往就誕生于新質生產力蓬勃生長的地帶。

  看消費端,有高品質需求的牽引。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穩定在1.3萬美元以上,正處于消費升級關鍵期。當前,居民消費向發展型、享受型和品質型升級,需求日益個性化、多樣化。健康照護師、研學旅行指導師、裝修管家……一大批新職業,在更加細分的消費需求中拔節生長。新需求牽引新供給,讓勞動者有了更多元的職業發展路徑。

  向新而生並非輕而易舉的轉身,而是破繭成蝶的蛻變,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要看到,孕育新職業的新業態,往往突破了傳統的產業模式,一些傳統監管手段對其並不適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野蠻生長的問題。

  比如,無人機駕駛員2019年成為首批新職業,而低空經濟迅猛發展形成的人才缺口,也讓一些人動起了歪腦筋。有的機構資質不全、收費混亂,甚至為攬客搞“速成”,號稱“包就業”。越是快速增長期,治理越是不能缺位。加快形成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完善職業標準和準入門檻,規范從業認證與人才培養,才能護航新產業健康發展。

  動能轉換、業態向新,勢必造成就業的結構性矛盾。讓崗位供給與人才供給更適配,離不開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去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印發,明確提出企業按規定足額提取和使用職工教育經費,確保60%以上用于一線職工教育和培訓。現實中,不少企業也在針對勞動者的終身學習和技能更新進行有益探索。堅持“投資于人”,著力彌合知識鴻溝、技能鴻溝,推動職業煥新迭代與人的發展提升同步,就能讓創新創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競相迸發。

  職業的新陳代謝,折射時代的發展變遷。新興職業的不斷涌現,是社會充滿活力的生動注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和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新期待,不斷細化優化社會分工,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積極挖掘、培育新的職業序列,開發新的就業增長點。”積極擁抱新變化,加快塑造新動能,新的機遇就在前方,新的未來就在腳下。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