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抗戰影像記憶|不遠萬里

2025-08-20 16:06: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

  這段耳熟能詳的話,出自毛澤東同志撰寫的《紀念白求恩》,紀念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支援抗日戰爭並為之獻身的加拿大共產黨員諾爾曼·白求恩。

  

  諾爾曼·白求恩(1890-1939), 國際主義戰士,加拿大共產黨員,著名胸外科醫生。

  白求恩是著名的胸外科醫生,1890年3月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格雷文赫斯特鎮,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產黨。

  

  1938年5月,白求恩率領醫療隊東渡黃河奔赴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938年,白求恩來到中國革命根據地延安,不久赴晉察冀邊區。他以精湛的醫療技術為抗日軍民服務,並培養了大批醫務人員,其犧牲精神、工作熱忱和專業素養,均稱模范。

  

  白求恩在晉察冀邊區醫院為準備出院的八路軍傷病員檢查身體。沙飛 攝

  

  白求恩在晉察冀抗日前沿陣地搶救擔架上的八路軍傷員。吳印鹹 攝

  

  白求恩給小戰士治病。沙飛 攝

  

  白求恩在晉察冀邊區抗日戰爭前線為八路軍傷員做手術。沙飛 攝

  在中國,白求恩是最為家喻戶曉的加拿大人之一。他曾說,手術臺就是陣地。這位加拿大共產黨員,用生命踐行了自己的諾言。

  

  白求恩與八路軍哨兵。沙飛 攝

  1939年,攝影家吳印鹹隨“延安電影團”(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到晉察冀採訪。同年底,日軍集中兵力對冀西抗日根據地發動冬季大掃蕩。在這期間,白求恩率隊救治傷員,把手術站設在孫家莊村邊的小廟里,吳印鹹也正好跟隨其中。

  這座山神廟位于孫家莊村北的山坡上,前梁高不過1.8米、寬3.2米,里面不足10平方米。手術臺是用兩個藥馱子上面架了一塊門板搭成的。白求恩身穿灰土布軍裝,挽著袖子,裸露著雙臂,腰間係著一條白圍裙,腳穿露趾草鞋,在這張簡陋的手術臺前為傷員做手術。

  當白求恩彎著腰,聚精會神地為一名重傷戰士做縫合手術時,吳印鹹舉起照相機,將白求恩救死扶傷、忘我工作的形象永遠定格在中國人民心中。

  

  白求恩在晉察冀邊區淶源縣臨時手術室里為傷員做手術。吳印鹹 攝

  不幸的是,在孫家莊搶救傷員期間,白求恩的手指被割傷,幾天後在做手術時傷口感染,經醫治無效,于1939年11月12日清晨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

  臨終前,白求恩躺在土炕上,給聶榮臻同志寫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留下最後的遺言:“我今天覺得非常不好——也許就要和你們永別了……我在這里十分愉快,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多有貢獻……最近兩年是我生平中最愉快、最有意義的時日!”

  在遺言中,他還在牽挂著前線的傷員,惦念著今後的衛生工作:“每年要買250磅奎寧和300磅鐵劑,專為患瘧疾病者和極大多數貧血病患者。千萬別再往保定、平、津一帶購買藥品,因為那邊的價錢比滬、港貴兩倍……”

  

  觀眾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2025年4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白求恩大夫逝世後,晉察冀邊區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1939年12月1日,延安各界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同志題寫挽詞,並于12月21日寫下《學習白求恩》(後改為《紀念白求恩》)一文,號召全黨學習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精神,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主筆:劉金海

  編輯:張鋮、方欣

  視覺:胡秋思

  圖片:中國照片檔案館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