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說】美媒:關稅引發連鎖反應,美國農業從農場到社區遭遇係統性衝擊
中國日報網8月15日電 綜合美媒報道,美國政府持續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正將本國農業推向係統性危機。從威斯康星州的玉米地到肯塔基州的大豆農場,一場由關稅引發的危機正在全美蔓延。
美農場主深陷“至暗時刻”:成本與價格的雙重擠壓
美國《國家》網站(The Nation)指出,如今的美國農業已非人們印象中的畫面。在威斯康星州簡斯維爾市,擁有4000英畝農場的第二代農民道格·雷伯特正經歷“至暗時刻”。他種植的大豆價格從2023年的每蒲式耳13到15美元暴跌至9美元,按年均8萬蒲式耳產量計算,僅此一項就造成40萬美元收入損失。“一臺帶GPS的拖拉機就要65萬美元,油費、種子、化肥成本卻在漲。”雷伯特直言運營壓力巨大。
報道截圖
這種困境在該州很普遍。巴倫縣第一代大豆種植戶坦納·約翰遜見證了大豆價格的“腰斬”,他也被迫轉向小眾市場。威斯康星大學歐克萊爾分校經濟係主任兼教授托馬斯·肯普博士指出,該州大豆產業年收入約13億美元,主要依賴于幾個傳統市場。關稅政策可能導致該州每年損失超1億美元的收入,並擾亂整個供應鏈,值得所有美國民眾關注。
惡性循環顯現:從農產品到關聯產業的連鎖衝擊
關稅對農業的衝擊形成惡性循環:農產品價格暴跌使農民收入銳減,拖累種子、化肥、農機等關聯產業。農民為特定作物定制的數百萬美元設備因改種而迅速貶值。盡管威斯康星州試圖通過新建港口開拓歐洲、北非市場,但遠不能彌補傳統市場的損失。
雅虎新聞報道截圖
數據印證著危機的深度與廣度。雅虎新聞援引彭博經濟的研究稱,美國新舊關稅疊加已將平均關稅率推高至15.2%,創二戰後新高。同期玉米、小麥價格跌至近年低點,而北美化肥價格指數卻飆升35%。農業機械行業首當其衝,拖拉機制造商愛科集團已在北美提價。需求端也在收縮,美國大豆下一銷售年度的銷量降至近二十年最低,客戶普遍放棄長期合同,轉向現貨採購。盡管特朗普政府稱農民只需耐心等待,農業領域高管卻紛紛敲響警鐘。
美國農村經濟生態重塑:從農場到社區的連鎖困境
美國合眾國際社(UPI)報道指出,農產品價格下跌的衝擊波已蔓延至農機經銷商、設備制造商等上下遊產業。美國大豆協會主席卡萊布·拉格蘭德算了一筆賬:“農業創造的1美元通常會在當地社區流通6到8次。這意味著農村社區的小企業和商店都在遭受損失。”約翰遜也提到,如今主街商鋪的空置率正隨農場關閉而攀升。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農場重組破產申請大幅增加;而94%的威斯康星家庭農場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
美國關稅政策衝擊下的農民遭遇困境。(作者:中國日報 金鼎)
美國農業部前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格勞伯指出,傳統貿易爭端依賴世貿組織框架解決,但現行單邊政策已經打破了多邊機制。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來,美國積極促進貿易的做法基本停滯。
美農戶呼吁穩定政策:“不要拿我們的生計做賭注”
拉格蘭德在肯塔基州的農場是其五口之家的唯一收入來源。隨著8月底收獲季臨近,貿易政策的影響將愈發明顯。“我們2025年的種植計劃有不少是早在2023年就已制定好的。農業是長周期產業,需要穩定的政策環境。過去只是市場預期,現在我們必須面對現實。”他坦言,“如果未來45天內市場仍無起色,價格可能進一步暴跌。”目前農產品價格已無法覆蓋生產成本,通脹更加劇了農民的財務困境。
這場危機暴露出單邊貿易政策的局限性。隨著收獲季臨近,美國農業正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這不僅關乎美國農民生計,更考驗著美國現行貿易政策的可持續性。
(編譯:馬芮 編輯:高琳琳 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