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好評中國|文旅融合,怎樣做到“津”韻悠長

2025-08-12 16:1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8月9日,“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來到天津古文化街。中國經濟網 年巍/攝

  這個暑期,天津的文旅經濟持續“升溫”。在古文化街,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張、泥人張、楊柳青年畫等特色店鋪內,新舊產品琳瑯滿目,顧客們穿梭其間選購;在國家海洋博物館,家長帶著孩子在展廳中瀏覽,領略地球、海洋、人類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共生的真諦……

  流動的經濟社會圖景里,處處洋溢著獨特的“中國風”“文化味”。今年以來,一係列政策陸續出臺。《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遊消費的若幹措施》圍繞六個方面,提出18項具體措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擴大文體旅遊消費”。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天津共接待國內遊客13483.88萬人次,同比增長3.9%;國內遊客旅遊花費1437.61億元,同比增長12.1%。

  越是有需求,越是有潛力,越要精心呵護、用心培育。對各地來說,消費者的文旅需求就在那里,而且還會持續迸發。是追求“一時熱”還是助推“一直熱”?這是發展課題,也是治理命題。只有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人們在旅遊過程中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才能推動旅遊業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堅持守正創新是重要的原則。楊柳青木版年畫是天津市民間傳統美術,正如“玉成號畫莊”第七代傳承人張宏所說,“作為傳承人,守的是技藝與文化的根脈。創新要符合時代的審美,構圖可以去創新。用傳統技藝制作新年畫,這就是守正創新。”為了便于人們更深入直觀地了解楊柳青年畫,張宏在2019年創辦了“玉成號”年畫體驗坊,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學習體驗,加入到年畫的傳播和傳承中。

  此外,隨著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文旅領域加速應用,數字化已成為很多文旅項目創新產品、優化體驗的關鍵詞,由“數字+文旅”催生的文旅項目在各地不斷涌現。比如天津博物館,就運用前沿數字技術賦能展陳形式:在展廳內,形式多樣的互動體驗讓文物“活”起來,傳世珍寶可以“指尖把玩”,“拉洋片”窺見老城津韻。從實踐來看,當歷史文化變得“可觀、可感、可玩”,就會吸引眾多年輕人,讓他們在不知不覺間與城市更加親近。

  文旅深度融合的背後,是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人們對旅遊的認識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風景”,而是日益向“觀文品史、體驗生活”的模式轉變。在天津的吉鴻昌舊居,講解員身著民國服飾,以情景劇形式還原吉鴻昌與戰友密謀抗日的場景。通過沉浸式互動劇、多媒體展陳,吉鴻昌舊居突破傳統展館模式,讓歷史“活”在當下。2023年推出的《我是中國人》沉浸式講解劇,至今已接待遊客超過10000人次,成為天津紅色教育的新地標。

  經濟融入人文、人文浸潤經濟。隨著文旅市場持續創新發展、促進消費擴容提質,“詩與遠方”將繼續為美好生活寫下精彩注腳。(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