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好評中國堶從潮涌津門的“和合答卷”中讀懂“何以中國”

2025-08-12 16:10:00
來源:中國江西網
字號

  大江網原創

  海河湯湯,流淌著千年文脈;津門巍巍,見證著古今和合。當“何以中國”的時代叩問遇上天津這座河海相擁的城市,便碰撞出獨特的文化回響。8月9日,“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天津啟幕,這場以“河海津韻”“津非昔比”“天下一家”為篇章的文化盛宴,如海河上的航標,指引我們從天津的煙火與風華里,讀懂“何以中國”的深層密碼。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在中華文化的悠悠長河中,“和合”二字,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和而不同的國家觀,以及人心和善的道德觀,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潮涌津門的生動實踐,書寫著“何以中國”的時代答卷,為我們解鎖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碼提供了新視角。

  “河海津韻”里,藏著中國文化的根與魂。天津的“河”是運河漕運的帆影,“海”是大沽口的潮聲,河海交匯間,孕育出兼容並蓄的文化基因。楊柳青年畫里,工筆重彩與民間故事和合,是“各美其美”的生動注腳;“泥人張”指尖,泥土與匠心和合,捏出市井百態的鮮活;五大道的小洋樓,中式磚雕與西洋拱窗並肩,訴說著“和而不同”的包容。這些文化符號,正如黃河與長江的交匯,在碰撞中成就更壯闊的文明長河——這便是“何以中國”的文化底氣:于傳承中守正,于交融中創新。

  “津非昔比”中,寫著中國發展的力與智。從近代工業的發軔地到如今的科創高地,天津的蛻變是中國發展的縮影。天開高教科創園里,高校實驗室的燈光與企業車間的機床“對話”,是創新與產業的和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藍圖上,天津港的集裝箱與北京的科研數據“牽手”,是區域協同的和合;智能工廠的機械臂與老師傅的經驗“互補”,是傳統與現代的和合。這種“新舊和合”的發展智慧,恰如《周易》所言“生生不息”,既扎根腳下的土地,又眺望遠方的星辰——這正是“何以中國”的發展邏輯:以實幹破題,以協同致遠。

  “天下一家”間,透著中國擔當的情與懷。天津港的巨輪,一邊載著北方的雜糧駛向非洲,一邊運著歐洲的設備進入內陸,這是“和合共生”的現代演繹。活動現場,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在華留學生、在津外國友人分享了自己與天津的不解之緣,為即將召開的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送上祝願,不同語言在海河岸邊交融成“天下大同”的旋律。從古代絲綢之路的駝隊到如今馳騁在“一帶一路”上的班列,中國始終以“協和萬邦”的姿態擁抱世界,天津作為海陸交匯的樞紐,正是這一理念的踐行者——這便是“何以中國”的大國胸懷:以開放謀共贏,以共情暖人心。

  讓世界聽見中國“和合之聲”,看見中國“奮進之姿”。海河的水還在流淌,津門的故事還在續寫。“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的天津篇章,讓我們明白:中國的文明密碼,既藏在故宮的紅牆里,也寫在天津的胡同里;既刻在古籍的字行間,也映在市井的煙火中。從河海交匯的包容,到古今偕行的智慧,再到天下一家的擔當,天津用自己的“和合答卷”告訴世界“何以中國”。答案在傳承的基因里,在奮進的腳步里,更在每一個普通人對“和合”的向往里。

  (劉詩良)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