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兩山”理念 建設美麗新疆堶四萬畝荒漠長出“黃金草”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張婷
北緯47度,曾是吉木乃縣地圖上一道醒目的黃褐色印記。這片被風沙裹挾的土地,一度因過度放牧和幹旱退化,成為沙漠化問題較為突出的區域。
如今,這里的4萬畝荒漠,在科學技術的加持下,成為畝產幹草超1000公斤的牧草“黃金帶”,書寫著荒漠逆襲的生態奇跡。
從荒漠到“黃金帶”:
科技破解草場困局
眼下,正值第三茬牧草收割關鍵期,位于吉木乃縣萬駝園的4萬畝牧草地里,收割機來回穿梭,成捆的牧草在田壟間碼成方陣,不遠處的公路上,挂著“蒙”“寧”“甘”等牌照的重型卡車排成長龍,司機們等著將這批剛收割的優質牧草運出邊境小城。
“第三茬牧草品質照樣好,蛋白質含量差不了,牲畜適口性也好。”恰勒什海鄉達冷海齊村牧民葉爾達吾·米拉木別克說。
誰能想到,這片畝產超1000公斤幹草的“黃金帶”,曾是連牛羊都不願光顧的退化草場。
7月中旬,吉木乃縣優質牧草在裝車,計劃運往寧夏、甘肅等地。董發勇攝
吉木乃縣的草場困局,是西北幹旱區生態與發展矛盾的縮影。作為傳統畜牧業大縣,吉木乃縣有905萬畝天然草場,但51.34%的土地面臨沙化威脅,“守著草場缺草料”的局面使得養殖戶不得不高價從外地採購草料,極大制約了當地畜牧業轉型升級和農牧民增收致富。
2024年1月,中央組織部、共青團中央第24批博士服務團成員楊海軍來到吉木乃縣,如何在生態脆弱的邊境地區讓生態與產業協同發展實現共贏,成為擺在他面前的重大課題。
7月10日,中央組織部、共青團中央第24批博士服務團成員楊海軍(中)在給工作人員講解通過禾本科和豆科草種的組合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李森攝
憑借多年的科研積淀,楊海軍深諳科技是破局之鑰。他帶領團隊邀請自治區優質飼草產業技術體係、新疆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學者組成聯合調研組,深入吉木乃縣草場開展實地調研。最終,飼草產業被定為破題的鑰匙,並創新推出禾本科+豆科6種牧草“免耕混播”技術,在最大程度保護草原原生植被的基礎上,實現多草種共生,優化植物群落結構,提高生物多樣性和生產力。
“通過特制播種機將草種精準植入土層,實現‘微擾動、根係全保留’原生植被保護。經檢測,混播牧草粗蛋白質含量高達21.3%,遠超普通牧草15%的行業標準,成為名副其實的牲畜‘黃金營養源’。”楊海軍介紹。
飼草產業崛起:
生態與經濟的雙向突破
“第一茬牧草長出來時,牧民都來看了。”8月9日,吉木乃縣農業農村局二級主任科員楊運發回憶。
2024年5月,在自治區優質飼草產業技術體係的支持下,當地開展了1500畝天然草原免耕補播改良和生產力提升試點,原本裸露的沙丘冒出成片新綠。監測數據顯示,補播區域植被蓋度從不足30%躍升至80%。更意外的是,免耕技術讓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在年降水量僅180毫米的吉木乃縣北沙窩區域,免耕混播技術以“鎖水魔法”實現生態躍遷,驅動貧瘠沙地蛻變,涵水固碳、生產力提升等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如今,4萬畝免耕補播的天然草場上,紫花苜蓿、紅豆草、沙打旺等與原生植被混生,在科學管護下,實現一年四茬收割,畝產幹草突破1000公斤,產草量較傳統天然草場提升了10倍以上。
眼下正是當地牧民儲備優質飼草的最佳季節。今年吉木乃縣氣候幹旱,天然草場牧草受旱情影響,長勢較差,但4萬畝優質牧草可有效抵禦氣候波動對畜牧業生產帶來的影響。
“今年天氣幹旱,雨水少,山上的草長得不好,要是過去,牛羊冬季是不夠吃的。但現在縣里有飼草基地了,我們也不擔心了。”烏拉斯特鎮烏拉斯特村牧民哈依那爾·阿達力說。
當地政府通過“惠民飼草直供”政策,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將飼草出售給當地牧民,切實降低其越冬成本。
以草為媒:
鋪就興邊富民可持續發展之路
飼草產業的增長,讓吉木乃重新審視自己的區位優勢。吉木乃口岸距離哈薩克斯坦東哈州齋桑縣僅60公里,東哈州擁有廣袤的農田,“他們有土地和水,我們有技術和市場,合作是必然的。”吉木乃邊境經濟合作區(吉木乃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周存合介紹。
在吉木乃邊境經濟合作區(吉木乃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3.76萬平方米的飼草儲備庫里,從哈薩克斯坦進口的300噸牧草被加工成顆粒。“溫水一泡,就成了可飼牧草。”周存合介紹,依托“境外種植+境內加工”模式,預計年加工產能達15萬噸。
從生態痛點到經濟增長點的轉變,在數據上尤為直觀。今年上半年,吉木乃縣飼草產業帶動就業500余人次,產值突破3780萬元。“苜蓿品質好,蛋白質含量高,葉片也完整,早早就與疆外客商達成銷售意向。以前怕草場長不出草,現在怕草太多運不走。”吉木乃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鄭婷婷說。
7月中旬,吉木乃縣4萬畝牧草在有序進行第三茬收割。董發勇攝
根據相關規劃,吉木乃縣計劃在未來幾年將人工牧草面積擴大至28.5萬畝,進一步提升飼草產業規模和效益。
飼草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讓吉木乃縣的戈壁穿上了綠色生態外衣,更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支點。“未來,我們將以飼草產業為支點,撬動‘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助力鄉村振興,走出一條以草固沙、以草富民、以草興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讓祖國的西北角既看得見綠水青山,更守得住幸福平安。”楊海軍說。
從退化草場到牧草“黃金帶”,這片土地的逆襲,不僅是一片草場的重生,更是邊境地區在生態與發展的平衡中探索出的可持續路徑,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富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