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日“打卡”博物館特色展覽 “文化消暑”成為假期出遊新風尚
央視網消息:正值暑期,探館逛展是人們的熱門選擇,各地博物館也紛紛上新展覽。位于海南瓊海的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暑期舉辦了以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中的萌獸動物為主角的展覽:瑞獸祥禽映華夏原創展。接下來我們就跟隨記者的鏡頭,走進中國傳統文化里的動物世界。
美麗的蝶、生動的魚、報喜的鳥、祥瑞的神獸,誰說看動物只能去動物園,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瑞獸祥禽映華夏展廳,能一展覽遍歷朝歷代或動或靜、又美又萌的各種動物,在這里展出了國內10家博物館的223件(套)各種文物。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介紹,展覽把動物的分類,也是按照古代的辭典《爾雅》當中的分類來進行的,分為蟲魚鳥獸,同時又把古人想象當中的一些動物也做了一個專門的展示,人跟動物的關係都是和諧共生共榮的一個關係,這樣才能夠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理想狀態。
在古時候,這些鳴蟲與古人的生活密切相關,比如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立夏“螻蟈鳴”、立秋“寒蟬鳴”等,但我發現有這麼一件文物好像和鳴蟲沒有多大關係。
博物館講解員介紹,這個蟋蟀筒,里面是裝蟋蟀的,這件文物的全稱它是青花粉彩人物鏤空龍紋蟋蟀筒,鬥蟋蟀也是古代流行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
今年是生肖蛇年,大家看這件展品,叫做蟠虺紋青銅鼎,是春秋時期的文物,從上到下是蟠虺紋,又稱蛇紋,是以蟠屈的小蛇形象構成的一係列幾何圖形。
龍首提梁的銅盉,最早它是用來裝酒的容器。它的流部分,是一個龍首,它的提梁部分也是一條龍,在人們創造龍的時候要從新石器時代說起了,在那個時期的龍的形象並不固定。
這件龍被上的紋飾由黃、白、藍、三色線織繡而成,龍被是黎族織錦中集紡、染、織、繡四大工藝中難度最大的一個織錦藝術精品。
在這個展覽當中,記者旁邊的這一件素三彩的執壺是這個展覽當中“顯眼包”,可以看到一只憨態可掬的猴子手上還托了一顆桃,坐在了一匹馬上,這件展品有一個非常好的寓意,它叫做馬上封侯。
在暑假期間,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每天超過有五六千名的遊客觀眾入館參觀,相較于往常客流有40~50%增長,在館中還有很多穿著藍色小馬甲的小小講解員。
浙江紹興:品“唐詩之路”展覽領略大唐文採風流
浙江紹興的新昌博物館暑期舉辦了“唐詩之路”原創展覽。據記載,唐代時候,曾有數百位文人墨客,在遊歷以紹興、天臺等地為核心區域的浙江省東部時,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下面我們就到新昌博物館,跟記者一起探尋“唐詩之路”,領略大唐的文採風流。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這是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對新昌天姥山的描述,除了李白之外,包括杜甫、賀知章、駱賓王等諸多唐代著名詩人都在新昌留下了他們的詩作。今天要探訪的就是位于浙江紹興的新昌博物館正在舉辦的“唐詩之路”展。此次展覽匯聚了來自36家文博機構的240件(套)文物瑰寶,生動還原了立體鮮活的唐代生活。
杜甫在《麗人行》中寫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那麼長安的麗人到底長什麼樣子呢?記者身邊這尊來自陜西歷史博物館的三彩女立俑就給出了答案。
新昌博物館館長張斯鴻介紹,長安是唐詩之路中的非常重要的起點之一,就把這一件最具唐代特徵的展品放在了展廳第一單元。像紅黃藍白,許多顏色,唐三彩的“三”是多的意思,多彩。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到: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這件同樣來自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鳳形包金銀步搖就是詩中提到的金步搖,行走時搖曳生姿,故稱“步搖”。
“一雙青鳥子,飛來五兩頭。借問舡輕重,附信到揚州。”這首五言詩被刻在了長沙望城銅官窯窯址出土的瓷器上,“青鳥”代指信使,“五兩”則是懸挂在船桿頂上的測風器,“借問舡輕重”則是寄信人怕小船“載不動許多愁”,表達了他對家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時也說明當時的揚州是長沙窯的外銷港口。
唐代詩人李益在《邊思》中寫到:腰垂錦帶佩吳鉤,走馬曾防玉塞秋。這件由新昌出土的烏石帶飾板是一種鑲嵌在腰帶上的玉質飾片,又稱為玉帶銙,可以用于懸挂算袋、魚袋等物品。在“金龜換酒”這一典故中,賀知章就是從腰帶上解下了自己的金龜配飾給酒店,以此來請李白吃飯。
元稹在《白衣裳二首》中寫到:藕絲衫子柳花裙,空著沈香慢火熏。大意是女子的衣裙用沉香木慢慢熏染香氣,而在唐代熏香一般都會用到熏爐。
在此次“唐詩之路”展覽中,能在唐詩中找到原型的展品還有很多。通過這些文物,觀眾倣佛與古人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親眼見證了大唐風採與詩路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