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 | “津”天上新 津派文化的“和合”之約
中國日報網8月9日電(記者 許聃) 8月9日,“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天津古文化街啟幕。天津,生于潮汐交匯,這里的人始終以從容之姿迎接潮起潮落。在天津,河與海不只是風景,更賦予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底蘊。
因河而生 向海而興 天津港晉級“國際流量密碼”
作為天津重要的城市符號,借此次上合峰會,海河兩岸上演了一場華麗的“變身秀”。
海河三岔口夜景
今年以來,天津聚焦海河“一軸”核心地帶,依托沿線的建築、橋梁、岸線及碼頭等景觀,為216棟建築、13座橋梁、8.2公里岸線以及7座碼頭換上了“夜光新裝”。夜幕降臨,“一橋一景”的光影在夜里跳起華爾茲,串聯成“金色海河、流光歲月”的宏大主題,勾勒出一幅彰顯城市魅力的水係夜景長卷。
天津港航拍圖
天津,因河而生,向海而興。六百年前,船舶穿梭于此,海風帶來了世界各國的貨物。如今,作為“一帶一路”的陸海聯動關鍵節點,天津是北方唯一擁有自貿區、國家級新區、綜合保稅區“三區疊加”的城市。目前,天津港已躋身全球十大港口之一,越來越多的上合組織國家貨物在這里集散,成為連接上合組織國家與全球市場的重要樞紐。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天津與上合組織其他相關國家進出口466.4億元,同比增長6.6%,佔天津市進出口總值的11.7%。上合組織相關國家已成為天津外貿增長的重要支撐。
把天津小洋樓里的“紅色故事”講給世界聽
梁啟超故居 “飲冰室”書齋
平津戰役紀念館里,沉浸式紅色展覽讓參觀者“穿越”回革命歲月;吉鴻昌將軍故居里巧設的七重門,無聲訴說著隱蔽戰線的驚心動魄;梁啟超“飲冰室”書齋中的浩瀚典籍,承載著救國圖強的熾熱情懷。這些鐫刻在津沽大地上的紅色印記,是激勵我們奮勇前進最好的教科書。
天津五大道景區航拍
天津五大道是全國保留最為完整的洋樓建築群,歷來享有“萬國建築博覽館”之稱。建築外觀只是這些小洋樓的特點,而它們真正的價值在于住在里面的名人背後的故事和他們的家國豪情。全國學雷鋒最美志願者、天津五大道紅色故事宣講團團長張振東退休後一直致力于五大道小洋樓歷史故事的發掘,他表示,發揚和利用紅色資源講好五大道故事,才能讓來到這里的人愛上天津。“對于即將到來的上合峰會,我也做好了準備,我會用心、用情、用功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民俗煙火 津韻傳承 《蓮年有余》背後的“和合”之道
天津古文化街戲樓
民俗文化,是天津百姓生活的生動寫照。古文化街的快板吆喝,自帶天津人的風趣與機智;巷子里的泥人張栩栩如生,把老天津衛的故事都捏進巴掌大的彩塑里;畫坊里匠人調著一百多年前流傳下來的礦物顏料,描繪著楊柳青年畫的寓意吉祥。
《蓮年有余》年畫
《蓮年有余》是楊柳青年畫中最受歡迎的圖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霍慶順介紹,圖樣中的魚現實中其實是不存在的,它是取金魚之尾、鯽魚之身、鯉魚之頭——將三種魚的經典特質融于一體,這正是“和合”吉祥寓意的生動表達。
仔細觀察還會發現,就連娃娃的發型都藏著“和合”的寓意:兩側分別是男娃的俏皮小辮和女娃的發箍綴花,暗合“兒女雙全”的期盼;兩朵蓮花與“連”諧音,承載著和美團圓的心願。由此可見,年畫不僅是人民的藝術,更是中國人“和合”文明智慧的生動體現。
海河奔流,積淀的是天津衛六百年的開放與包容;和合共生,書寫的是歷史與青春的華彩樂章。河海激蕩處,自有昂然之姿,這就是天津給世界“何以中國”的回答。
(編輯:潘一僑 劉世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