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何以中國|漫評:海河潮涌“連”古今,津門風華“向”世界

2025-08-09 12:46:00
來源:環球網
字號

  渤海之濱、海河之畔,8月9日,“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天津古文化街啟幕。當海河的晨霧輕撫過“天津之心”的玻璃幕牆,當天津博物館的文物在展櫃中折射出千年光影,當天開園的實驗室里傳來創新突破的捷報,這座城市正以立體的文化敘事,詮釋著“和合共生”的深層意蘊。

  天津的文化基因,藏在河海相擁的地理密碼里。海河蜿蜒穿城而過,在“天津之心”建築群的映襯下,既流淌著“九河下梢”的漕運記憶,又激蕩著渤海灣的開放浪潮。這片被河海滋養的土地,自古便是南北物資交匯的樞紐,近代更是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如今,“天津之心”作為城市新地標,以鋼結構與玻璃的現代語言,對話著對岸的古文化街,將河海文化中“兼容”與“進取”的內核,轉化為看得見的城市天際線,歷史與當下在此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和合”對話。

  天津博物館的館藏中,既有商周青銅鼎上的饕餮紋訴說著中原文明的厚重,也有清代廣彩瓷上的西洋紋樣見證著海上貿易的繁華,這些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和合共生”的生動注腳。天津更以“海納百川”的姿態,成為多元文化交融的試驗場。當“何以中國”的主題遇上天津博物館的文物,人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座城市的歷史,更是一個文明兼容並蓄的成長史。

  天開園,從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各取“天”“開”一字,同時寓指“天工開物”。自2023年5月開園以來,隨著一個個創新成果從天開園走出實驗室、走進生產線,一幅大學與城市相互滋養、雙向奔赴的新圖景正在津沽大地徐徐展開。天開高教科創園里,科研團隊攻克“卡脖子”技術時展現的攻堅意志,園區內不同學科、不同地域研究者的協作創新,正是“和合共生”中“守正與創新”的生動注腳。

  從“天津之心”的國際會議中心,到天博的文物數字展廳,再到天開園的實驗室,“何以中國”,既在博物館的文物里,也在創新工場的圖紙上;既在傳統民俗的煙火中,也在開放包容的胸襟間。當世界目光聚焦于此,看到的不僅是一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更是一個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動實踐。(泰軒萍)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