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弦歌中華|一分鐘驚艷世界,“大地之音”有何魔力?

2025-08-08 19:20: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七千多年前,一團陶土在窯火中涅槃重生。氣流穿過孔洞,意外的聲響成為音樂啟蒙的密鑰。當先民向這件遠古樂器注入第一縷氣息,大地竟借陶器之軀,發出一聲混沌的嘆息。

  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一孔陶塤

  這就是“塤”——八音中的“土”音,其蒼涼渾厚、古拙空靈的音色,恰似土地在節氣流轉中吞吐的呼吸,被《禮記·樂記》定義為“立秋之音”。

  從最初輔助狩獵的工具,到宮廷雅樂中的常客,承載著中華音樂原初記憶的塤曾歷經輝煌,也在時代變遷中,一度近乎絕響。

  塤的復鳴並非易事。上世紀80年代,湖北省歌舞團的演奏員趙良山依據史前陶塤形制,試驗出千余枚改良後的十孔塤,突破音域狹窄的桎梏。1983年他在舞臺吹響《哀郢》的一分鐘,轟動了整個中國,也讓塤重歸公眾視野。

  1984年洛杉磯奧林匹克藝術節上,中央民族樂團的演奏家杜次文以一曲《楚歌》將塤推向世界舞臺。

  如今,古塤在當代舞臺不斷豐富著表現力,蒼古沉鬱的音色,常常成為影視配樂的敘事靈魂。煥發生機的古老民族樂器,還被部分高校列入專業目錄。

  來自泥土的遠古天籟,穿越七千年時空,在天地間古樸醇和地奏響,悠悠講述著延綿不斷的中華文明。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