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人間奇跡——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各項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
新華社北京8月5日電 題:雪域高原上的人間奇跡——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各項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
新華社記者范思翔、唐健輝
2025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西藏實現歷史性巨變,創造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5日舉行新聞發布會,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正,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嘎瑪澤登介紹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西藏經濟高質量發展當前有活力、未來有潛力
“在60年發展歷程中,全區生產總值達到第一個千億用了50年時間,達到第二個千億僅用6年時間。”王君正介紹,2024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276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是1965年的155倍,年均增長8.9%。
2021年以來,西藏經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清潔能源、文化旅遊、高原輕工業等現代產業蓬勃發展,現代產業體係初步建立,西藏自我造血、自我發展的能力不斷提高,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
累計落實規劃投資4000億元以上,川藏鐵路等重大項目加快推進,雅魯藏布江下遊水電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十四五”時期,重大經濟項目對西藏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強,確保西藏經濟高質量發展當前有活力、未來有潛力。
“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縱向比進步很大、橫向比增長速度很快,今年全區生產總值有望突破3000億元,達到第三個千億目標。”王君正說。
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2024年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5444元,農牧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578元……王君正表示,今天的西藏,各族群眾住有所居、勞有所得、老有所養、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各族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嘎瑪澤登介紹,“十四五”期間,國家和自治區共安排28類社會事業領域項目,規劃總投資246.5億元,截至目前已落實投資236.78億元,盡心竭力辦好群眾所需所盼的實事好事。
2024年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2.5%以上,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及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得到提升,新建一批中小學等確保孩子們能夠“上好學”,一大批文化基礎設施和群眾體育基礎設施建成並投運……
光纖寬帶和4G網絡全覆蓋等一係列民生實事落地落實,讓西藏各族群眾告別“飲水難、用電難、行路難、通信難”的歷史,過上了舒適便捷的現代化生活。
守護好西藏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
西藏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
從嚴格執行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再到國土綠化行動深入推進,王君正介紹,近年來,西藏實施南北山綠化工程,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2.31%;設立生態崗位44萬余個,人民群眾在生態建設中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
同時,西藏深入推動低碳發展,加快清潔能源基地建設。2024年西藏清潔能源發電量佔比達到99%以上,基本實現了全清潔電力供應,成為全國清潔能源發電量佔比最高的地區。
如今,西藏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9.7%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質100%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社會大局持續穩定向好
7個市(地)全部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地),“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教育廣泛而深入開展,固邊興邊富民行動扎實推進……今天的西藏,社會大局持續穩定向好。
“60年來,西藏各級黨組織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黨的建設科學化、制度化水平不斷提升,黨的執政能力不斷提高。”王君正介紹,2024年全區黨員人數從自治區成立之初的1.48萬人增加到47.04萬人。2011年以來選派14批次、29.7萬余名幹部駐村,持續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架起黨和群眾的“連心橋”。
截至2024年底,西藏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先後制定實施171件地方性法規和具有法規性質的決議、決定;西藏在山南等3個市共設立了9個民族鄉……60年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引領西藏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長足發展。
嘎瑪澤登從依法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等四方面介紹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實踐並表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讓各民族充分享有平等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自主管理本地區、本民族事務的權利,實現真正從“翻身作主”到“當家作主”的深刻轉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