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牢記囑托·看見美好中國】培育良種“中國芯” 端牢中國飯碗

2025-08-03 15:18: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盛夏的海南,諸多農作物新品種的夏收、夏種、夏管同時上演。海南一制種企業負責人王仕明正忙著將東方市感城鎮的一塊撂荒地盤活。“通過土壤改良,讓這里成為常年可種植作物的制種基地。”王仕明說。

  從利用當地氣候加代繁育到常年種子研發,從分散科研到集群協同,從育種到制種再到種業全產業鏈,依托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正不斷刷新中國種業的底色。

  2018年4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考察。總書記強調,良種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總書記在田頭看見我,第一句話就是‘老謝,你也來啦’,非常親切,讓我非常感動。”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謝華安說,總書記到南繁基地和水稻展示田考察,說明他對國家的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非常重視,時時記在心上。

  謝華安帶領團隊觀察水稻新品種結實粒情況(央廣網發 潘麗燕 攝)

  一粒種子,連著“國之大者”,關係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這幾年,謝華安帶領團隊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持續攻關,培育出耐儲存、高產量的水稻新品種,讓實驗室成果在田間結出碩果。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高新區是海南種業的主陣地。“2022年4月,總書記再次前來考察南繁科研育種工作,他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這些叮囑我牢記心間,激勵我持續奮鬥。”崖州灣國家實驗室科研人員喬繼月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科研人員扎根南繁熱土,快速成長為育種、制種主力軍。為了培育高耐鹽水稻新品種,喬繼月和所在團隊成員頂著烈日,在試驗田中對大量野生稻進行逐株篩選,目前已成功篩選出耐鹽的種質資源,為水稻耐鹽鹼遺傳改良提供了關鍵分子靶標。

  喬繼月在做野生稻分子標記篩選實驗(央廣網記者 索迪 攝)

  科研發力,技術賦能。近些年,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為種業科研裝上“中國芯”,激光雷達、高光譜相機、各種傳感器為育種材料進行全方位、實時“體檢”,海量育種數據與大數據算法密切配合,作物新品種培育迎來加速度。

  “好種多打糧。我們也通過努力,推動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50年前,王仕明父親作為制種員從江西來到海南建設繁種基地。現在,王仕明在三亞、東方、樂東建設了2萬畝科研和生產基地,每年生產600萬斤到800萬斤水稻種子,可供全國300萬畝到400萬畝大田種植使用。

  王仕明觀察不同品種水稻的生長情況(央廣網記者 索迪 攝)

  如今,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已成為農業科研的加速器、種子供給的常備庫,每年有超過300萬份育種材料及品種進入南繁,全國已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中有70%以上經過南繁選育。追光逐熱,向“種”圖強,海南正加快建設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

  “‘南繁硅谷’就是中國種子的底座,我們要育成更多優良的種子,讓中國人種的是中國好種,中國飯碗裝的是中國糧。”謝華安說。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