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人民日報看新疆堶火焰山下土村美(文化中國行·走進傳統村落)

2025-07-31 22:5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霞光映紅火焰山。圖為鄯善縣委宣傳部提供

  鄯善縣土峪溝古村落的屋門。張衛國攝

  當地群眾在制作艾德萊斯綢。圖為鄯善縣委宣傳部提供

  演員在魯克沁鎮木卡姆非遺傳承中心表演。圖為鄯善縣委宣傳部提供

  火焰山下的土峪溝古村落。本報記者 李亞楠攝

  新疆吐魯番市鄯善縣有8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近年來,鄯善縣整合縣域內旅遊特色節點,打造以傳統村落為重點的歷史和民俗文化體驗旅遊區,使傳統村落成為文化旅遊的新亮點,在傳統村落的保護中,當地文旅產業迎來快速發展,接待遊客人次和旅遊收入均實現快速增長。

  ——編 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30日 15 版)

  漫步在新疆吐魯番市鄯善縣,走過火焰山,沿蘇貝希河緩行,有著“生土建築博物館”之稱的鄉村聚落逐漸顯現。古木、古村、古宅,古韻悠然。在傳統村落的一片“土”色中,身著各色鮮艷服飾的遊客正帶著攝影師將美景定格。

  生土構築的鄉村聚落

  從吐魯番市區出發朝東,經火焰山,在勝金口大峽谷南拐,沿著一條鄉村公路就到了吐峪溝鄉吐峪溝村。

  “土”是吐峪溝村的一大特色。

  吐峪溝村較好地保留了眾多生土建築。鄯善縣住建局城鄉建設服務中心主任紀翔介紹,吐峪溝村坐落于火焰山下的衝積扇綠洲,蘇貝希河穿村而過,當地居民就地取材,使用黏土等未經烘焙或僅簡單加工的土料作為營建原料,村中的建築沿山勢、河勢錯落有致排列,巷道四通八達,戶戶相通又自成單元。

  “這便是一座典型的生土建築民居。”紀翔介紹,村內民居多為兩層,上層為平房,下層為掏山挖地而成的窯洞。

  古村中院落正在被改造和修復。“當前可供利用的73個院落、84棟房子,保存較好的已經對外開放,有倒塌風險的已完成3D建模等待修復。”紀翔介紹。

  “土”也是鄯善全縣傳統村落的一大特點。

  鄯善縣住建局黨組副書記、局長尹志欣介紹,鄯善縣8個傳統村落擁有生土傳統建築952棟,保存完好、規模較大,號稱“生土建築博物館”。

  三個橋村,因村民們曾在村中河渠上修建三座小橋而得名。走進三個橋村,能鮮明地感受到當地多元文化交融交匯的特徵。土色圍牆的上部是一圈十字形鏤空,這種建築元素取自當地常見的葡萄晾房,而民居大門上艷麗的色彩為當地群眾所喜愛,彩門上的圖案各有不同,有山水動物,也有各色花草。

  尹志欣介紹,生土建築是鄯善縣民居的重要構成元素,原因很多:鄯善縣三面環山,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暖溫帶荒漠氣候,蒸發量遠遠大于降水量,對生土建築的影響較小;鄯善縣夏季高溫酷熱,而生土結構房屋牆體厚度一般在40厘米至50厘米,屋內冬暖夏涼。

  絲路重鎮的非遺“雙璧”

  魯克沁鎮在古時被稱為柳中城,兩漢時期,柳中城成為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維護絲路的重要節點,被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興修水利、發展農墾,逐漸成為吐魯番盆地的經濟文化中心。

  魯克沁鎮片區的7個傳統村落以柳中城遺址為中心,向外圍擴散。

  三個橋村村口的古桑道旁,都是二人合圍的古桑,“百年以上樹齡的就有205棵,三四百年的也很常見。”三個橋村黨支部書記艾合買提·熱傑甫介紹。

  吃完早飯,天色漸亮,三個橋村村民沙塔爾·司馬義便趕往一公里外的傳統技藝體驗館,泡了一夜的桑樹皮需要熬煮、捶打,為今天遊客的上門體驗做好準備。

  桑皮紙曾是當地造紙行業的主角。隨著時代變遷、社會進步,桑皮紙退出了當地群眾的日常生活,但這項古老技藝與旅遊結合後,受到遊客喜愛。

  “剝皮、浸泡、捶搗、發酵、過濾入模、晾曬、剝離等多道工序,全部純手工制作。很多遊客感興趣,要親手制作帶回去做紀念呢!”沙塔爾·司馬義說,一張A3尺寸的桑皮紙售價大概在30元,有些遊客一買就是幾千塊,一年下來收入不少。曾經是村里貧困戶的沙塔爾憑借桑皮紙制作技藝,已經脫貧致富。

  除了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維吾爾族桑皮紙制作技藝,三個橋村的非遺還有土產絲綢——艾德萊斯綢。魯克沁鎮黨委副書記卡特·阿不力米提表示:“艾德萊斯意思是‘扎染’,這種絲綢採用我國古老的染色工藝,染料是天然的植物和礦物,染好後將絲曬幹,之後就可以進行絲綢織制,艾德萊斯綢衣物是維吾爾族女性在重大節日和盛典中的首選服飾。”2008年,新疆維吾爾族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遊客在三個橋村就能近距離觀看艾德萊斯綢的制作過程。

  古老旋律的時代風採

  魯克沁鎮木卡姆非遺傳承中心位于闊納夏村,中心負責人依力·木合買提正和演員們一起做上臺表演前的準備。他們即將帶來一段吐魯番木卡姆表演。

  木卡姆,維吾爾語的意思是大曲、樂章,是流傳在新疆民間的大型套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依力·木合買提介紹,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在其文化空間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流派。

  其中的吐魯番木卡姆節奏歡快、內容豐富,唱詞多隨民歌、詩歌而來,是多年來人們對生活經驗、文學藝術等的積累。“吐魯番木卡姆無鼓不歌、無舞不樂的藝術特色是古代高昌及高昌回鶻汗國的音樂遺風,而魯克沁鎮正是吐魯番木卡姆的重要發源地。”依力·木合買提介紹。

  “在傳承中創新,吐魯番木卡姆才會有生命力。”依力·木合買提說,依托老曲新唱等形式,吐魯番木卡姆藝術綻放了新的活力。近年來,魯克沁鎮木卡姆傳承中心帶隊參加各類比賽30余次,多次獲得一等獎,穿越千年的古老旋律飄出火焰山,煥發新風採。

  “我們現在有40多位各級傳承人,每周都有一兩次表演。”依力·木合買提說,縣里大力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各村都有特色,比如木卡姆村就有十二木卡姆樂器展示館可供遊客參觀了解。

  鄯善縣文旅局局長阿合買提·依明介紹,近年來,鄯善縣整合縣域內旅遊特色節點,打造以集中連片傳統村落為重點的歷史和民俗文化體驗旅遊區,使傳統村落成為文化旅遊的新亮點,2024年,全縣累計接待遊客1301萬人次,同比增長24.6%,遊客總消費68億元,同比增長28.47%。

  紀翔說,係統保護傳統村落的同時,鄯善縣還不斷完善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實現傳統村落生活設施便利化、現代化。

  “生活越來越方便了!”談起現在的生活,闊納夏村村民吾斯曼·熱西提高興地說。(人民日報記者 李亞楠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