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窄人多,僅一成胡同能駛入消防車輛;盼望疏解,居民為搶車位“爭破腦袋”
近日,北京市發布《北京市機動車停車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鼓勵社會單位及個人投資新建、改建、擴建停車場,並擬對將停車場擅自停止使用或將停車場挪用的行為做出處罰。
而在北京市的老舊平房區,停車難已經不是簡單的“沒地方停”的問題了。如今不僅居民車輛難覓車位,越來越窄的胡同,使得市政排險車輛難以駛入,居民人身和財產安全面臨巨大威脅。
搬個小板凳佔車位
“原本,我們是沒有計劃買車的,但現在買車要搖號。于是舉家搖號,現在有一個人搖中就買了。”一位家住東城區東四七條的劉大爺說。“剛買車時覺得出門確實是方便了,但像我們這種胡同,停車是個‘頭疼病’。每天晚一點回來就沒地方可停了。你看這一條路上停了多少車。”記者順著這條胡同看過去,兩邊密密麻麻停滿了車,有的車還被迫緊緊停靠在公共廁所旁邊。劉大爺稱他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提前搬個小板凳,坐在自家門口佯裝休息,搶佔一個車位,而胡同里不少老人也都如法炮制。
並不是每戶人家都有老爺爺不上班,專門佔車位,許多人家不得不私自安裝地鎖。“之前我家沒有車,他們停在我家門口。但現在我們也有車了,他們再停這兒。我們怎麼辦?”採訪中,一位正在開地鎖的居民如是說。
一些老舊小區情況亦不容樂觀,記者在東直門附近幾處老舊小區看到,這里的停車可謂是“見縫插針”。“小區建成時還是自行車的天下。小區過去規劃有自行車棚,現在都廢棄了。”在東直門南大街工作的居委會工作人員說,“原本車少時,大家都隨意停,後來車越來越多,小區地面沒有留足夠的車位。也不知道要怎麼管理,最近幾年因為停車大動肝火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在某國企上班的小黃,發現他居住小區內只能停20輛車,但小區一共住有200戶人。“有一天,我早晨起來7點多開車走,發現這邊上停的車上都被貼了條。問題的關鍵不是我們不想停在規定的位置,但沒有辦法。這里一無規劃車位,二無管理。沒人管我們能停在哪兒,卻有人管我們停的對不對。我們願意每年多花一些錢停在合理的位置上,花錢圖個省心,卻沒地兒收。”
市政車輛無路可行
家住北新橋的一位居民說:“多少年前這里就傳聞說可能要外遷,可過了這麼多年還沒動靜,胡同就那麼窄,房子小又住那麼多人。家家戶戶為了那點兒能停車的空地,可是‘打破了腦袋爭’啊。這些年北京城外面變化那麼大,可這里卻一點變化也沒有。”
不光居民車輛停不進老舊城區,市政搶險車輛也難以進入。據悉,舊城區的胡同一般5米到7米寬,窄的往往只有三四米寬,消防、環衛、救護、市政等車輛難以駛入。根據有關方面的統計,北京市原東城區轄區內共有胡同458條,在沒有停放社會車輛的情況下,能通大型消防車的只有80條,能通普通消防車的有138條。如果停放社會車輛,白天能夠通大型消防車的僅剩4條,能通普通消防車的只有36條,不足一成。
在新太倉胡同區里,一位老奶奶緊緊拽著自己剛下學的小孫女不敢放手。“胡同太窄,停了車後,這路面也就剛好能過一輛車,小孩子沒地方走,我怕車撞著她。平常出來上公共廁所也要小心謹慎,胡同里面沒有斑馬線,也沒有攝像頭。”
居民盼望盡快疏解
2011年,北京市陸續公布了多項疏解舊城人口的方案和措施,試圖通過疏解人口,改善居住環境,打通胡同道路微循環,進而解決停車行車難問題。但是,在舊城居民看來,這些方案“離自己很遠”。
“從五六年前這兒就說要外遷,一會兒說遷到這里,一會兒說遷去那里,我們都‘空歡喜’好幾次了,可就是沒見動靜。”家住東城區東四十二條附近的李先生如是說,他在這里住了四十多年。他給記者算了個數,一個大雜院怎麼也得住上十幾戶人,多的二三十戶都不止,就算三戶人家有一輛車,一個胡同有好幾十個院子。“你說能有多少車?路才有幾米寬?”而且,他感覺到私家車停在沒有保安的胡同里,非常不安全。“我家的車胎都被人扎了兩次了。”他認為自己車胎被扎的原因是:自己可能佔了別人院門口空地上的“默認”車位。但都是一起長大的街坊鄰里,只能“忍”了。
東城環衛二中心三所的環衛工告訴記者,許多舊城居民只能把私家車停在廁所旁邊的糞井口,因為往往一個胡同,只有那里有空地。每次,他們都要挨家挨戶敲門詢問,尋找車主,否則無法工作。
“我們誰也不想一輩子住在沒有衛生間的舊平房里,把車停在無人照看的胡同中,和小時候一起長大的街坊鄰里,為了一個車位,爭得面紅耳赤。”家住東城區東四十二條附近的李先生如是說,“但我有什麼辦法,我只希望外遷疏解的那個事兒,能快一點實現。”(記者 趙劍影)
[責任編輯:芮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