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列穿梭太行山區半個多世紀的綠皮車,6437/6438次公益慢火車告別了“鍋爐取暖、電扇降溫”的舊時光,換上了舒適的空調車廂,始終堅守著服務民生的初心。列車的“硬件”升級與工作人員的“軟件”堅守,讓這趟慢火車成為鄉村振興路上最溫情的紐帶,既載著鄉親們的日常出行,也托著山區的發展希望。
提質升級是對民生需求的精準回應,讓出行更有質感。對于沿線鄉親來說,這趟慢火車從來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走親訪友的“便民車”、務工求學的“助力車”。過去,列車在冬天靠鍋爐燒煤取暖,車廂里冷熱不均,夏天則靠電扇吹風降溫,悶熱難耐。鐵路部門沒有因為它是公益慢火車就忽視旅客體驗,而是投入力量對全列進行空調化改造。如今的車廂,冬日里溫暖如春,夏日里清涼舒適,老人孩子乘車均不再受嚴寒酷暑之苦。這種升級不是讓服務變得脫離群眾“高端化”,而是變得呼應民生需求“貼心化”。公益服務既有溫度,又有質感。
精檢細修是安全出行的安心保障,讓旅途更有底氣。山區線路地形復雜,列車安全運行容不得半點馬虎。北京西庫檢車間的檢車員們,把這趟慢火車當成“心頭寶”,量身定制了一套嚴格的檢修流程。列車回庫後,他們彎腰俯身對車輪、車軸、轉向架等關鍵部件逐一“問診”,對每一絲裂紋、每一點松動都絕不放過。走進車廂,他們對每一個服務設施都要反復檢查調試。從接車預檢到制動試驗,從上部設施體檢到出庫聯檢,檢車員們對每一個環節的檢修都精益求精。正是像這樣日復一日的堅守與付出,才讓慢火車在蜿蜒的山路上安全行駛半個多世紀,讓鄉親們每一次出行都踏實安心。
初心不改是對公益底色的生動詮釋,讓幫扶更有力量。提質升級後的慢火車,硬件設施趕上了時代,公益初心卻從未改變。票價始終保持在百姓能承受的親民水平,服務范圍依然串聯起沿線鄉鎮與景區,解決鄉親們出行難、農產品出山難的問題。對于山區百姓來說,這趟車不僅是出行的便利選擇,更是增收致富的“黃金通道”——山里的農特產靠著慢火車運往縣城,城里的遊客順著慢火車線路走進深山。鐵路部門用硬件升級、公益不變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人民鐵路為人民”的責任擔當,讓慢火車成為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重要紐帶,為山區發展注入了持久動力。
從“帶火冒煙”到空調恆溫,列車升級的是設施,不變的是初心;檢車員堅守的是崗位,守護的是民生。這趟穿梭在太行山區的慢火車,不僅承載著鄉親們的日常與期盼,更書寫著鐵路助力鄉村振興的溫情故事。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這樣的“慢火車”從未過時,它以穩穩的速度、暖暖的溫度,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篤定前行,讓百姓的幸福路越走越寬。(趙孟瑩 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
[責任編輯: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