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字說節氣】驚蟄

2024-03-12 10:3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字說節氣】

  作者:董婧宸(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國文字整理與規范研究中心副教授)

  二十四節氣中,驚蟄緊跟著立春和雨水,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隨著土地解凍,雨水滋潤,春雷始震,動物從漫長的冬眠之中蘇醒過來,驚蟄便是因為這些物候變化而得名。

  追溯早期的漢字,“驚”和“蟄”都是形聲字,在它們各自的義符和聲符里,寓含著古人的生活經驗。

  驚,古代寫作“驚”,《說文解字》:“驚,馬駭也。從馬,敬聲。”在漢字中,“驚(驚)、駭”二字皆以“馬”為義符,本義是指馬受到驚駭而狂奔,引申指驚懼,也可指使人受到驚嚇。早期漢字中,“驚”之所以取“馬”為義符,反映出造字時對心理動詞的獨特取象:象形、指事、會意這些形象可感的造字方法,很難為豐富而又細微的心理情緒造字。如孟子所言,“心之官則思”,先民認為,“心”是思考的器官,故漢字中絕大部分和心理有關的字,是取“心”為義符的形聲字。同時,漢字中也有一小部分和心理有關的字,是取和動物有關的義符的形聲字。比如“驚、駭”以馬為義符,就體現出了古人對馬匹狀態的觀察;“猜、狂、狷”以犬為義符,記錄了猜疑、驕狂、狷介等心理,又反映出古人對狗之天性的理解。“驚”的聲符是“敬”,敬、警、驚等詞同源,詞源意義是一瞬之間的震動——敬,是心頭肅然的震動;警,是言語警戒的觸動;驚,既是內在心理的震動,又表現為言談舉止的驚動。

  蟄,《說文解字》:“蟄,藏也。”“蟄”的本義,指動物冬眠,而它的特點,也蘊含在漢字部首和漢語詞源中:“蟄”的義符是“蟲”,在古代,“蟲”是寬泛的總名,可以包括鳥獸蟲魚等不同門類的動物,而“蟄”字從“蟲”,正與古人觀察到許多動物有冬眠習慣有關。“蟄”的聲符是“執”,墊和蟄等詞同源,詞源意義是沉潛在下——墊,是地勢低洼,處于下陷之處;蟄,是寒冬凜冽,動物潛藏在洞穴和土地深處冬眠,為來年的活動積蓄力量。

  顧名思義,驚蟄就是驚醒了冬眠蟄居的動物。驚蟄,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名字:它既展現出“驚”之迅速、突然,又勾連起“蟄”之潛藏、蟄伏。是誰,迅疾而突然地喚醒了蟄伏在大地中的動物們呢?是陣陣春雷。先民很早就在農業生產中注意到了春雷和驚蟄之間的聯係,如《淮南子·天文訓》中有“雷驚蟄”的記載,《月令》中也有“雷乃發聲,始震雷,蟄蟲鹹動,啟戶而出也”的描寫,道出了春雷和驚醒蟄蟲的物候關聯。

  驚蟄是春光美好的時節。在塵封千年的敦煌石窟里,有一組托名元稹的《蚑廿四氣詩》,其中《驚蟄二月節》中說:“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桃花開蜀錦,鷹老化春鳩。時候爭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間務生事,耕種滿田疇。”在春意盎然的季節,大自然正徐徐展開它的美麗畫卷。

  驚蟄也是忙碌開始的時節。唐代詩人韋應物在《觀田家》中寫道:“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草長鶯飛,田家開始了新一年的耕種。

  驚蟄更是充滿生機的時節。春雷聲聲,喚醒了冬眠的動物,也喚醒了我們心中潛藏的幹勁。讓我們昂揚振奮,砥礪前行吧!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