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

  時間:2005-11-17 10:00    來源: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遺產,是相對于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 

     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首批19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我國昆曲位列其中。2003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中國古琴藝術入選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將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包括什麼 1989年10月17日至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五屆會議通過《保護民間創作建議案》,建議世界各國盡快採取行動,保存、保護並傳播民間創作這一全人類的共同遺產。

     民間創作(或傳統的民間文化)是指來自某一個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遊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業、建築術及其他藝術。此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了“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旨在獎勵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優秀代表作品。代表作的范圍包括: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定期向會員國發布已被宣布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清單。這些代表作在經過嚴格的程序後評估產生。代表作必須符合雙重標準,一方面要在文化上有特殊價值,一方面要有組織措施加以保證。

     代表作必須接受監督,每兩年向教科文組織報告行動規劃的實施情況,如果不遵守行動規劃,稱號可能被撤銷。

     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需先入國家級名錄

     我國將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係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績顯著

     《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

 

昆曲

     發源于江蘇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昆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中國的昆曲藝術入選,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古琴 

     中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古琴藝術在中國音樂史、美學史、社會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廣泛影響,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2003年11月,中國古琴藝術入選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