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海基會顧問:調動新聞文化積極性 深化兩岸互信(2010.10.23)

時間:2010-10-24 00:01   來源:

  臺灣世新大學傳播學院客座教授、海基會顧問黃肇松認為,當務之急,是促成兩岸媒體互設採訪辦事處(或辦公室、分社)的加速實現。他指出,調動新聞、文化的積極性,可以深化兩岸互信。

  黃肇松23日在北京出席第四屆北京臺研論壇。他指出,現在的“駐點”採訪,媒體家數雖已增加,記者停駐時間也拉長,但基本上仍然像“出差團”,費用不低,累積有限,應該盡速變成長期派駐的單位。因為,只有長期的累積,才能讓報道更深入更準確,也才能夠探索民瘼、關懷民眾,北京的海協會和臺北的海基會與兩岸媒體記者來往最多,深知此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何促成任重道遠。

  他說,媒體的力量很大,文化的力量更大、更豐沛,如果能夠調動兩岸四地媒體及全球華文媒體推動文化交流,打造文化創意發展,其影響的深遠和創造出來的價值,將是難以想象的。

  作為臺灣新聞界的名宿,黃肇松從事新聞工作和教學40年,先後擔任過《中國時報》總編輯、社長,中時總管理處總經理、中央社董事長等職,也參與過兩岸新聞交流的大量事務。

  他說,兩岸媒體的交流,從1990年代“初階段”時的摸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演進到針對兩岸相關人事物進行某種形式的“聯合深度報道”,產生了傳播效果——不論事件的性質是負面或是正面的。

  他以有關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為例,指ECFA為兩岸經貿合作正規化的創舉,談判過程難題不少,媒體發揮觸媒及溝通的角色,產生了正面作用。他認為這是兩岸媒體“聯手”報道公共政策最具創意的一次,也是最有生產力的一次。

  黃肇松表示,具有強大“觸媒”功能的新聞(媒體)和文化,就是促進彼此認知、產生強大聯結、建立社會互信及建構新的社會價值觀的有效交流管道。後ECFA時代兩岸媒體更應加強交流。不管有沒有政治上的空倉期和互信的缺口,兩岸媒體都應該調動積極性,做好翔實報道、公正評論、促進溝通、建立共識的基本工作。兩岸媒體對兩岸社會的責任就是維護兩岸人民之間的和平來往、穩定發展。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