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陸皓東、秋瑾、鄒容 資料圖
共同推崇的英雄群體之二:力禦外敵的抗日英烈
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面對民族存亡危機,國共攜手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抗日戰爭中又產生了一批兩岸共同推崇的英雄。
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在1938年3月日軍進犯臺兒莊時,率軍增援臺兒莊作戰,為整個戰役勝利贏得時間。1940年5月,中國軍隊與日軍15萬精銳部隊進行棗宜會戰。他率部與敵寇決戰,最後身中7彈殉國。1949年後,張自忠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北京、天津、武漢等城市建有“張自忠路”。臺灣方面也將張自忠入祀“忠烈祠”,臺軍並于2011年籌備以張自忠生平拍攝電視劇,並在取景方面親赴大陸,力求還原客觀環境。
盧溝橋事變後,國民革命軍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率部奮勇抗擊日軍,與132師師長趙登禹誓死堅守陣地,指揮29軍拼死抗擊。後轉移途中再遭日軍包圍,均因受重傷而犧牲。1945年後,北平市(今北京)將南溝沿改名為佟麟閣路,北溝沿改名為趙登禹路,以示紀念,沿用至今。2009年,佟麟閣、趙登禹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臺灣方面也將其入祀“忠烈祠”以彰顯其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