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臺灣首發團回來的朋友常常感慨,臺灣最不能讓人忘懷的不是日月潭,而是士林夜市,那酥滑爽口的阿宗面線、香而不膩的魯肉飯、甜中帶鹹、鹹中帶辣的蚵仔煎、美容養顏的四神小腸湯、清新爽滑的芒果冰、擁有80年歷史且酸中帶甜的臺南鱔魚面、滋補養顏、營養豐富的塘虱魚肚、清新淡香的桂仁紅棗茶……聽起來就像一部美食傳奇,讓人不可思議,但味道就是這麼好。
這些小吃雖算不得名肴大菜,卻以獨特的口味和蘊涵其中的故事文化而流行于民間,王公貴族高坐廟堂殿宇享受滿漢大餐,尋常百姓蹲在廟口街頭品嘗鄉土小吃,雖然形式有別,但口福如一。
臺灣人常常講“食、衣、住、行”,與我們平日習慣的“衣食住行”有所區別,可見“食”在臺灣人心目中的地位。臺灣由于物產豐富,地貌差異大,從而東、西、南、北、中的小吃各具特色,各不相同。
據臺灣朋友講,如果行程緊張,無暇各處奔波,就把臺北吃透,因為這里集合了幾乎所有的臺灣小吃,從而呈現出多元的食文化。無論是淡水的魚丸、基隆的天婦羅、新竹的貢丸等都可以在這里吃到。龍山寺小吃、華西街小吃、士林夜市等地,好吃、叫座又不貴,這些地方人氣興旺,人流涌動,人們須側身而行,一個挨一個,摩肩接踵,會讓你透不過氣來,但並不因此而減少食欲。
臺灣的飲食文化繼承了福建沿海的特色,同時也深受日本和歐美飲食文化的影響,但又懂得融合和創新,所以形成了鮮明的特色。你可以在上海的各家臺灣餐廳感受得到,它們大多不會讓你吃得小心翼翼,但絕對溫馨可口,這正是臺灣飲食的精髓——花樣百出,琳瑯滿目,全都可以用在“小吃”二字上。臺灣小吃的關鍵在于調料,每一款小吃都有調料,而每一種調料又都是不同的,臺灣菜不放味精,這正是其調料豐富的直觀表現。
臺灣小吃獵奇:
●阿給,臺灣淡水鎮有名的小吃之一,“阿給”是日本話油豆腐的讀音,做法是將油豆腐的中間挖空,然後填充浸泡過鹵汁、或肉燥粉絲,以魚漿封口,加以蒸熟,食用前淋上甜辣醬或其他特殊醬汁。
●鼎邊挫鼎,是臺灣話鍋子的意思;挫,是慢的意思。將米漿沿著鼎邊滾一圈,鼎中放一些水,一面烤一面蒸,用這種方法制成的米食。
●古早味,古早有舊時、老式的含義,古早味就是傳統做法、傳統風味的意思。比如依古法制作的肉餅、老婆餅、鳳梨餅、綠豆糕、鹽莓糕等。
●面線羹,以前在臺灣農村,主婦烹煮給農耕者的點心,為了便利多人享用,通常將面線煮成一大鍋,也不加什麼配料,後來傳到各地,依當地物料出產的差異,加入大腸、肉羹等不同材料,有蚵仔面線、大腸面線等。
●噴水雞肉飯、嘉義雞肉飯,臺灣嘉義市的知名小吃之一,噴水雞肉飯是嘉義市早期市集“第一商場”的元老店家,因為其本店位在嘉義市噴水池圓環旁,因此命名為噴水雞肉飯,因為創意用切片火雞肉拿來搭配白飯,隨後這種雞肉飯風行全臺,但多以雞肉絲代替雞肉片。
●牽腸挂肚(大腸包小腸) ,是臺灣很常見的平民小吃。“大腸”是指糯米腸,“小腸”是指豬肉香腸,將兩者放在炭火上燒烤,再將烤小腸放入切開的烤大腸中間包起來,撒上蒜末、香菜、酸菜、花生粉、醬汁等配料,大腸包小腸的配料和醬汁依各店家的做法有很多不同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