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離島紀行:感受澎湖的“浪漫與哀愁”
時間:2008-10-29 10:37 來源:新華網
小小的店面挂滿五顏六色的貝殼風鈴,貨架上擺滿玻璃瓶裝的五色星砂、嵌著貝殼的石頭相框、海浪和仙人掌圖案的木質杯墊、海豚形狀的手機墜,牆上貼滿印著碧海、沙灘、船屋的明信片……
這是澎湖街頭最常見的旅遊紀念品商店,走進店門,一股海洋的氣息,裹挾著浪漫的氛圍,撲面而來。這是澎湖的縮影,在位于臺灣本島西側的澎湖列島,“白浪逐沙灘”的美麗景致造就一個遠近聞名的度假勝地。
記者從馬祖輾轉高雄飛往澎湖,短短兩天的駐留,不僅感受到海洋文化的浪漫,也看到了美麗面紗下隱藏著的“哀愁”。
澎湖有一個著名的景點叫“雙心石滬”,100多年前,漁民用來捕魚,一次漲落潮可以收獲幾百公斤鮮魚;現代化漁船普及的今天,“雙心石滬”不再發揮實際功能,卻因為浪漫的造型,引來遊人如織。
從澎湖縣政府所在的馬公島前往“雙心石滬”所在的七美島,唯一的辦法是坐船,大約需要80分鐘。10月中旬的臺灣海峽風大浪急,記者乘坐的60座雙層小遊輪一路劇烈顛簸,乘務員忙著給暈船的乘客遞塑料袋。而這一切,在坐上七美島的觀光小巴後,都變得“物超所值”。
除了海浪蕩漾中明媚動人的“雙心石滬”,七美島沿岸天然形成的各種礁石也是導遊圖上的重點推薦。形狀酷似臺灣本島的叫“小臺灣”,如同孕婦橫臥的叫“望夫石”,倣佛巨龍抬頭的叫“龍郾”……7歲的小導遊學著大人口氣背詞:“看得懂的是藝術,看不懂的是美術,再不懂就變魔術。”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同樣反映出澎湖人信手拈來的浪漫心態。
在澎湖漁港附近,無論是儲油罐、煙囪、變壓箱,還是倉庫、車間、廠房,通通刷上了漂亮的圖案,內容全部和海洋有關,以藍色為主色調,和湛藍的天、碧藍的海相互映襯,令人叫絕。
浪漫創意還體現在飲食上。澎湖有全臺灣絕無僅有的仙人掌冰,採自仙人掌果實的汁液做成酸甜口味的冰沙、冰淇淋和冰鎮果汁,遊客和本土居民都很愛吃。
傳唱一時的《外婆的澎湖灣》,是很多大陸民眾了解澎湖的開始。如今的澎湖灣,已比較繁榮,漁港密布、房屋林立,不復當年的天然質樸。而在距離馬公島大約20分鐘船程的吉貝嶼,島上的“沙尾”正是歌中所描繪的景致。
雪白的海浪有節奏地拍擊著金色沙灘,遊人走過質地細膩的沙灘留下一排排腳印,不遠處碧藍的海面上停著一艘小小的漁船……
“澎湖這樣的景色越來越少了。”在吉貝碼頭附近的餐廳吃飯時,老板娘向記者感嘆道。
澎湖另一個著名的地方是馬公島北部的風櫃,因為有一個起風時濤聲震天的石洞而得名。侯孝賢執導的電影《風櫃來的人》,講述的就是這里的故事。
不知道是不是潮汐變化的原因,站在風櫃洞口,已經聽不到轟隆隆的驚天濤聲。“我們現在一般都不帶客人來看‘風櫃聽濤’了。”導遊小王是土生土長的澎湖人。聽說記者想要尋找電影《風櫃來的人》里的場景,他笑笑說:“和濤聲一樣,早就沒有了。”
一棟棟簇新的兩層或是三層小樓,取代了從前的平房院落,逼仄的兩間式路邊廁所也不見了蹤影。小王說,唯一不變的,風櫃的年輕人還是成群結隊去高雄謀生,“只有連休假和過年,才會回來”,“沒辦法,澎湖的工作機會太少”。
大城市的五光十色吸引著這里的年輕一輩,和記者走訪的諸多島嶼一樣,澎湖大多只剩下“老人、孩子和狗”。古樸典雅的老厝門口,老阿嬤苦苦守望遠方的遊子。
沒有年輕一代在海島上繼承父輩打下的基業,很多傳統的東西也開始慢慢從歷史的圖冊里消失。在常住人口不足800人的望安島,擁有傳奇色彩的“桂花巷”一樣難逃從民居到景觀的命運。天人菊依然開得燦爛,仙人掌依舊長得茂盛,只是巷子里走過的不再是玉卿嫂而是一群群遊客,傍晚時分綠樹紅窗間也不再有炊煙裊裊。
“有些問題是全社會性的,沒法指望能馬上解決。作為觀光業者,只希望澎湖的美麗一如既往,客人可以帶走最好的回憶。”面對記者的惋惜,小王用澎湖人的方式作出解答。(記者趙博 陳斌華)
編輯: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