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旅遊

臺灣印象之清境農場:臺灣“霧上桃源”的故事

時間:2011-08-02 08:16   來源:福建日報

  清境農場,一個大陸遊客陌生的名字。在臺灣,隨著清境旅遊業崛起,這個被世人遺忘的地方受到越來越多遊客的青睞,成為臺灣本土的十大景點之一,而它的身世也漸為人所知。這個被臺灣人稱作”霧上桃源”的地方,不但擁有兩千米的高山草原,臺灣少數民族抗日最悲壯的一頁、全臺最為集中的歐式民宿群,還有西南異域孤軍遷臺後艱辛的開墾史。

  異域孤軍的臺灣歲月

  1983年,羅大佑以《亞細亞的孤兒》為題創作歌曲,1990成為電影《異域》的主題曲。影片描繪的是1949年,國民政府軍93師敗退至滇緬邊境,後來散落在金三角地區,無家可歸的困境。讓這段曾被遺忘的故事再度震撼人心。而這些異域孤軍的後半生有的依然流落在金三角,有的遷至臺灣。清境農場就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安置撤臺部隊的主要農場之一。

  清境農場原名見晴農場,是一片原始森林,為當地泰雅族的狩獵場,佔地約378公頃。1967年,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將它改名為清境農場,典故來自詩句“清新空氣任君取,境地優雅是現居。”

  當年800多名從西南邊境撤退到臺灣的國軍官兵及其眷屬經由“退輔會”安排,定居在南投清境農場從事農墾開發。由于在金三角地區滯留多年,不少官兵已與當地少數民族女子結婚生子,于是,這些西南少數民族的眷屬也跟著到了臺灣,包括了哈尼族、苗族、瑤族、佤族等八個族群,其中以傣族人數最多。因此,如今的清境,異域色彩依然濃鬱,甚至還延續了以往稱傣族為“擺夷”的叫法。

  如今的清境保留有博望、忠孝、仁愛等七個眷村。在這里,遊客還能看到抽水煙筒、說雲南話的老人,家里供奉的神主牌也是當年從西南帶來的“天地國親師”。在博望新村的“松崗文康室”內,則記錄著當年這批異域孤軍在臺開墾的艱苦日子。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都是當地最熱鬧的一天,因為哈尼族的“火把節”到了,當地的年輕人仍會穿上傳統的服飾慶祝這個“東方的狂歡節”。

  臺灣少數民族抗日豐碑

  從山腳一路盤旋上山去往清境的途中,經過霧社鄉,野生櫻花極多。冬末春初,屋角路旁,岩前溪畔,到處有深紅、淺紅、純白等各式各樣的櫻花綴滿枝頭,構成燦如雲霞的迷人美景。還有許多梅、李、桃、茶、杜鵑花等,散布在漫山遍野,與櫻花輪流綻放,爭妍鬥艷,花香四溢。自然天成的絢爛花景,賦予了霧社“櫻都”的美稱。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80多年前,曾發生過震驚中外的霧社事件。自日本佔據臺灣之後,殖民當局採取了所謂“威撫並用”的“理蕃政策”。這個政策的中心是通過建立最為野蠻的警察制度,使用最殘忍的屠殺手段來迫使原住民屈服。居住在霧社的少數民族賽德克族人痛感日本人相逼太甚,決定奮起反抗。1930年10月27日,于霧社地區舉辦運動會之際,在抗日頭人莫那魯道的帶領下,賽德克族人殺死日本人134名。消息傳出,日軍馬上派武力前來鎮壓。明顯實力懸殊的賽德克人誓死不降,于是手牽至親最愛,一起上樹,選同一根橫枝,懸梁自盡。霧社事件死難人數達1206人,包括後來被俘被屠殺于埔里的87人,史稱“霧社事件”。霧社事件也被臺灣著名年輕導演魏德聖拍成電影《賽德克·巴萊》,將于今年9月上映。

  後人為了紀念賽德克族人抗日,使忠魂英魄有所憑依,後人有所憑吊,在臺灣光復50周年之際,在霧社事件發生地建立了抗日紀念碑園區,內設莫那魯道塑像及霧社臺灣少數民族抗日群像。

  高山草原上的“歐洲小鎮”

  除了擁有經典的人文景觀,清境農場的自然風光在全臺也是獨一無二的。海拔2000多米的青草原上,綿羊像雲朵一樣自由行走其間(左圖)。新西蘭籍員工每日定時會以哨音驅動牧羊犬,引領綿羊于草原上奔馳。遊客不但可以隨意和綿羊合照,觀賞剪羊毛秀,還可以參與綿羊拍賣,十分有趣。農場內,建有“萬里長城”棧道,視野遼闊,可縱觀清境全景,還能遠眺中央山脈群峰崢嶸及冬日合歡山之皚皚白雪。

  喜歡登山的遊客,可以花半天時間乘坐有專人講解的遊覽車前往有“山岳典型”之美譽的合歡山,臺灣最長的河流濁水溪及大甲溪、大肚溪和立霧溪等均發源于此。合歡山春夏看花,秋看紅葉,冬季賞雪,一年四季都適合旅遊。

  此外,在清境農場,住一夜可能才是完美的,因為這里的民宿在臺灣太出名了。清境農場有130多間民宿,多為歐式風情,屋前院後都栽滿了花草樹木,倣佛一個歐洲小鎮。記者注意到,每一間民宿都設立了解說牌,介紹其建築特色、構思原意、建築年份及營業起始日,並敘述其與這塊土地的歷史淵源,足見主人之用心。住客還可以品嘗到民宿老板親手烹制的世界各國的菜色,猶如環遊世界。(記者 陳夢婕 文/圖)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