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海角七號》紅透半邊天,不但票房已突破四億,也讓電影拍攝地點屏東恆春一夕成名,每逢假期恆春小鎮街道上塞滿前來找尋電影情節地標的影迷。
恆春古地名“瑯嶠”“瑯嶠”,直到清朝以後,因為氣候宜人,四季如春,才改名為“恆春”,座落在鎮中央的恆春古城保存的相當完整,已列為臺灣二級古跡,古意濃厚的四座城門,正好構成一個適宜的旅遊圈,遊客可以從西門為起點,徒步至天後宮、猴洞山、南門,繼而轉向東門,可登上遠眺恆春鎮全景。
建築基本形式概以供奉祖宗牌位的神明間為中心,向左右延伸成正身,形成所謂的“一條龍”。一條龍式的屋舍沿著主要街道毗鄰排列,呈帶狀發展,是恆春常見的景觀;後因家丁繁衍而增建護龍,再形成“轆轤把”或三合院的形式。然不論何種型制,此地的民宅普遍有寬敞的前埕,除了作為農漁時的工作場所外,亦是孩童嬉戲、家人休憩及聯絡鄰里的重要場所。
隨著村落的發展,新的屋舍層疊錯落在主街道後方,各住戶間有巷道相連,並圈造出大小不一的公共空間,這些空間由于阻擋了強風,且因接鄰各住家而成了閒話家常、聯絡感情的地方。對造訪的遊客而言,這也成了走訪古聚落風情的最佳漫步途徑,目前在恆春萬里桐一帶仍保留相當完整,走進巷弄間,恆春的強風熾日頓時隔絕于外,另有一番悠閒感受。
恆春每逢秋冬便會吹起強大的落山風,因此建築上也可看到不少防風措施,形成恆春古厝的重要特徵。例如,屋舍正面多砌有內外兩堵外牆,兼具防風隔熱的功用;為防強風掀頂,此地的出詹短而窄,並多于其上砌一短牆,稱為“女兒牆”;“兔耳”的設計,則是為了懸挂木板,提供門窗又一層的保護;此外,屋頂、牆體也因防風而砌得厚實牢靠,雖看不到飛詹走壁之精美,卻另有一番樸實的風味。
目前恆春保存較完整的古聚落,以恆春鎮的萬里桐和大光最具代表,而萬里桐韓宅、大光吳宅、白砂陳宅,以及車城鄉的射寮清河堂、後灣許宅和滿州鄉的尤宅等,是其中最值得探訪的古宅。
恆春東門外約100公尺處的出火橋畔,可觀看該處地面冒出火焰的現象,這是因為地下天然氣冒出而日夜燃燒所致。
交通:
高雄火車站、小港機場→搭乘屏東客運及高雄客運聯營之墾丁列車或中南客運,至恆春站屏東火車站→搭往恆春的屏東客運,至恆春站。
相關鏈接:屏東風景
屏東縣位于臺灣的最南端,北部和東北部為高雄、臺東兩縣所環抱,東臨太平洋,南面巴士海峽,南臨臺灣海峽。中央山脈迤邐南下,隱沒在恆春半島,西部的屏東平原,活野千里。終年長夏,但因有季風的調節,氣候並不酷熱,素有"臺灣的南洋"之稱。
屏東開發甚早,早期有魯凱、排灣及西拉雅等原住民族居住在此,接著又有閩、客移民前來拓墾,在不同時期留下了不同的足跡:佳冬蕭宅、屏東孔廟、萬金天主堂、舊好茶部落、恆春古城、鵝鑾鼻燈塔等,皆是著名的古跡。目前,閩南人多分布在平原地帶,萬巒、佳冬、內埔等地為客家人聚集區,原住民則多分布在東側的山區。親走一遭霧臺、三地門,欣賞原住民擅長的手工藝,或深入內埔、萬巒體會客家風情,或直驅東港、小琉球來趟水鄉之旅,都是不錯的旅遊選擇。
東部山區蘊藏著許多山林、瀑布美景,尤其林邊溪上遊的來義鄉,更有"瀑布之鄉"美稱。座落在恆春半島東側的牡丹、旭海,則以亮麗的草原和遼闊的海景,嶄露頭角。
結合自然生態與觀光遊覽首推墾丁公園,除了擁有珍貴的生態資源外,耀眼的陽光、碧綠的海洋,令北部人羨慕不已;綿延的沙灘、五彩的珊瑚礁,更洋溢著南太平洋島嶼般的慵懶氣氛。加上每年10月于滿州、社頂過境的赤腹鷹、灰面鷲,或冬春二季避寒于龍鑾潭的雁鴨,讓墾丁更成了名聞遐邇的觀鳥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