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一句俗諺:「田頭田尾有土地公」。土地公宗教信仰和人民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甚至家家戶戶有有一尊土地公,有人說他是土地神,有人說他是收稅官,而彰化縣花壇文德宮則有一尊戴著烏紗帽有著翰林官位的土地公!
位于八卦山山麓下的白沙坑文德宮,為花壇鄉文德、長沙、白沙的信仰中心,創建于清康熙年間,曾經遷廟四次,現在廟宇則是民國五十八年所興建。土地公為天神位階小官,土地公廟通常很小,而被稱為「祠」。在文德宮除廟宇輝煌外,廟場寬闊,佔地廣大,是全臺少見土地公廟。此外,主祀福德正神,頭戴烏沙具有官位,這和清朝時,臺灣首位翰林院士曾維禎與後來延傳百年花壇鄉迎花燈活動有著淵遠流長的關係。
據彰化縣志與廟史記載,曾維楨為花壇鄉白沙坑人,十六歲中舉後,向村里福德正神求得神符,隨身帶著渡海進京參加大會試。因文章超群拔萃,典冊俱佳,名列翰林高冊。
在參加殿試皇帝欽點時,皇上看見曾翰林的背後站著一位白發紅臉的老翁,然後瞬間消息,驚訝的詢問,站立在曾卿後面的老人是誰? 曾翰林答, 臣並沒帶人上殿,只有隨身佩帶福德正神香火,以保護考途平安 ,皇上領悟到剛才那一老人,就是曾翰林故鄉的福德正神,為了感念保佑曾翰林,敕封與翰林同格,並頒給禦制烏紗帽一頂,有別于一般老員外土地公。
曾維禛任內閣大學士,于翰林院編修,留在京都,卻時時思念故鄉。在紫禁城元宵佳節,隨聖上駕遊天街,玩賞花燈,盡是家人團聚,觸景生情奏請辭官還鄉,奉養伯父母晚年。
皇上器重曾翰林,不準辭官,為嘉慰其孝行,賜封曾之伯父母,並以白沙坑文德宮為中心,每年元宵倣大陸紫禁城一樣迎花燈,此後約一百五十年文德宮迎花燈活動未間斷過,日治末期,怕盟軍夜間空襲而實施燈火管制,更想出白天迎花燈的變通方式。
每年元宵節是臺灣重要慶典節日,全臺大大小小燈節活動,如臺北燈節、臺中燈節、平溪放天燈、臺南鹽水蜂炮,有的五光十色奪目,精採萬分,但還有存留多少元宵節文化元素?花壇文德宮元宵節為期三天從進神兵、迎花燈、安五營遵循古禮活動,過程整個燈排隊伍還會在曾家停留致意,感念當年曾翰林孝行,延續花壇鄉迎花燈活動,別具有一番意義。(大臺灣旅遊網TTNews/江柏樟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