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紅衣勇士服,頭戴皮帽,並插戴著金花石斛蘭,胸挂木芙蓉樹皮織條,腰里佩著利刀;點聖火、殺乳豬,請戰神,砍樹枝、獻祭品、奉米酒,然後舉行場面盛大歌舞祭……這是記者近日在阿里山少數民族鄒人達邦社舉行的瑪雅斯比“戰祭”看到的場景,來自大陸的遊客被豐富多元和充滿生命活力的臺灣少數民族文化所深深吸引。
鄒人是整個阿里山區唯一的少數民族族群,由達邦及特富野兩大社組成,一年會舉行播種季、豐收祭和瑪雅斯比祭三種大慶典,其中瑪雅斯比祭是向戰神祈求戰力的儀式,被譯為戰祭、敵首祭、凱旋祭等。
沿著阿里山路往上走,可以看見茶山村珈雅瑪部落,體驗特色涼亭,大石壁,原住手工織布。珈雅瑪部落還常年舉行有阿里山鄒族歌舞演出、鄒族傳統美食等多姿多彩的活動,讓前往鄒族秘境探險的大陸遊客既驚奇也驚喜。
臺灣是一個位于亞洲太平洋的美麗島嶼,居住著各種族群,其中少數民族約有49萬人,佔總人口數的2﹪。目前,經認定的少數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等14族,各族群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
鄒人特富野社長老高德生對記者說, 鄒族主要居住在嘉義阿里山鄉,也分布于南投縣信義鄉。一首“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正是阿里山鄒族人的寫照。
音樂和歌謠是鄒族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如祭典中的“迎神曲”、“送神曲”、“戰歌”、“歷史歌”、“勇士頌”等,形成了整個祭典的核心,歌聲渾厚而悠遠,在山谷中回蕩,讓人為之震撼。
鄒族人的傳統生計以農耕和狩獵為主,由于禁止狩獵,許多鄒族人開始種植茶葉、山葵、桂竹筍、竹高筍、高麗菜。飲食以粟、芋、米糕等為主食,佐以野菜或豆子煮湯。祭祀和慶典時,要殺豬、釀酒、做糕,平時嗜好飲酒。鄒族服飾男子有鹿皮帽、鹿皮背心、皮披肩、皮套袖、皮套褲和皮鞋;女子衣服則以麻與棉布為主,有頭巾、黑色棉布制成胸衣,呈五角形,布上飾以花紋,領子和袖口都鑲有花邊。
山路旁矗立的“庫巴”木結構建物,是鄒族人重要的聚會場所,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重要地位。記者在高德生的“特富野男人會社”看到,阿里山鄒族住家建造材料大部分都是木頭的,屋頂是曲線的半橢圓球形。而男子集會所是典型的茅草蓋頂式建築,地板以竹排橫架。站在高處俯瞰部落全景,更顯出少數民族部落的原始風情。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局長吳芳銘表示,陸客來臺首選阿里山,而山上存續千年的少數民族文化是獨一無二的美麗瑰寶,阿里山最反樸歸真的民俗風情就在這些部落里。特富野部落的景點有水山古道、拉拉喀斯瀑布、神祕谷、特富野古道等。該局今年強力推薦陸客深入部落,觀看少數民族戰祭,品賞少數民族的美食、手工藝和傳統歌舞,跟那里淳樸的鄒族人交流。(完)(中新社記者 韓勝寶 陳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