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4日電 臺灣《中華日報》24日發表社論說,臺南縣市合並升格,新的都市標志尚未產生,市政府民政局評選出十個市徽圖案,供市民上網投票。升格後的臺南市將以更大的格局再出發,確有必要選出一個更具代表性的標志,展現臺灣歷史文化深度,以及包容、陽光、健康的都市性格。
文章摘編如下:
臺南縣市合並升格,新的都市標志尚未產生,市政府民政局評選出十個市徽圖案,供市民上網投票,農業局亦將邀專家學者,擬出市樹、市花、市鳥候選名單,讓民眾票選。由于市徽、市旗、市樹、市花、市鳥,都是都市的精神象徵,必須具有代表性和包容性,市政府應加強宣傳,鼓勵市民熱情參與票選活動。
市徽又稱“市章”,廣泛的運用在旗幟、建築物、官方文書、印刷品上。世界各大城市的市徽,背後大多有一段傳說或歷史事件,例如希臘首都雅典的市徽,就是阿西娜女神的頭像,德國首都柏林、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瑞士首都伯恩的市徽,都以熊為主構圖。法國首都巴黎的市徽,則是一艘行駛在塞納-馬恩省河的帆船。
臺灣在日據時代,各城市都有“市章”,圖案大多線條簡潔,比較類似文字符號。光復之後,各城市大多設計新的市徽,經過數十年的變遷,原有市徽已顯得不合時宜,各地方“政府”為強化競爭優勢與爭取民眾認同,近年來紛紛更改市徽,以建立嶄新的識別標志。
市徽結合了土地、居民、歷史、文化等元素,經過美術設計,成為一種標志符號,可以代表城市的精神與人文背景。一項研究顯示,“五都”尚未成立前,臺灣最受歡迎的市(縣)徽,依序是臺北市、臺東縣、花蓮縣、高雄市、高雄縣。至于辨識度,排名在前的則為臺北市、桃園縣、基隆市、雲林縣、連江縣。
臺北市的市徽,在辨識度與喜愛度方面都拔得頭籌,顯示其設計應有獨到之處,其構圖為“北”字書法寫意,紅、黃、綠、藍四種顏色,代表臺北市的熱情、溫暖、友善、自由,綜合現表出國際化、本土化兼容並蓄意涵,透過傳播,對臺北市形象極具加分效果。高雄市的彩帶形“高”字市徽,原為2009年高雄世界運動大會的識別標志,其律動、飛躍的設計感也獲得極高的評價。
臺南市未升格前,原臺南縣的縣徽,以梅花及稻穗為主構圖,彰顯農業立縣,頗具豐收富足意涵,其設計者已不可考;原臺南市的市徽,則是1969年由市民蘇仲民設計,背景為市花鳳凰花瓣,象徵臺南市是鳳凰城。縣市合並後,臺南市將以更大的格局再出發,確有必要選出一個更具代表性的標志,展現臺灣歷史文化深度,以及包容、陽光、健康的都市性格。
市政府民政局舉辦市徽、市旗設計甄選活動,在眾多參賽作品中,篩選出前十名,再開放網絡投票,預計11月底公布結果,甄選過程可說相當嚴謹。遺憾的是,並沒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佳作,並且有作品出現議論,色彩、線條被質疑與香港識別標志頗多雷同,如果將來選出的市徽並非原創,很可能成為笑柄,更會釀生爭議,因此必須謹慎處理。
市樹、市花、市鳥的甄選,雖不像市徽、市旗那樣帶有藝術創作性,但也不能不重視具體表徵。前臺南市樹是鳳凰木,市花是鳳凰花,市鳥是喜鵲;前臺南縣樹是樟樹,縣花是桂花,縣鳥是水雉,重新選出的市樹、市花、市鳥,必須名實相符,成為臺南市的形象大使,讓臺南市更加聲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