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9月6日電 (記者 陳靜 劉舒淩)正熱映中的臺灣影片《賽德克·巴萊》引發民間對臺灣少數民族文化的追尋。一場影像及史料特展6日在臺北開幕,帶領民眾回溯臺灣少數民族足跡。
此展展出100多年來以臺灣少數民族為主題的事件、人物、文化方面200多張珍貴歷史照片、史料和紀錄片,呈現為“總說:婆娑之洋,南道之民”、“從‘生番’到‘熟番’(1895年之前)”、“田野鏡頭:‘高砂族’的歷史印記”、“山地平地化:‘山胞’的政治參與”等9個部分。
臺灣地區領導人副手蕭萬長出席開展典禮並表示,影像及史料特展敘說了臺灣各族群的故事,其歷史參與給臺灣的深刻記憶與豐富文化是臺灣最美麗的文化資產。
蕭萬長還指出,在長期從事經濟工作過程中,他還看到臺灣少數民族參與經濟現代化做出的貢獻。
統計顯示,臺灣少數民族人口約49萬人,佔臺灣總人口的2%。各族群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
由于臺灣少數民族本無文字,在歷史發展歷程中,因為歷史背景與政策實施,他們逐漸受到漢文化及現代潮流的強大影響與衝擊。
特展承辦方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館長遊浩乙在特展專刊《序》中表示,希望藉此次展覽讓臺灣少數民族更加了解自身特有的文化瑰寶,也讓民眾對其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進而促進多元族群的認同與共融。
從當天開始到10月下旬的展覽期間,主辦方將于每個周六下午舉辦臺灣少數民族歷史係列講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