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9日電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刊文《大陸人看臺灣-一言難盡的地方》,作者現旅居美國,是曾在北京及洛杉磯念書的西安人。遊臺短短一周,除了對臺灣的人文特質印象深刻外,也覺察到臺灣都市規畫與國際觀之不足。
文章摘錄如下:
從臺灣給朋友寄明信片的時候,想了半天該寫些什麼話,最後寫出來的只是簡單的一句:“一言難盡的地方。”
這很奇怪,因為大凡我在一個新鮮的地方待了很久,見到了不同的風景和不同的人,總不會毫無值得抒寫的經歷。而現在的我,真正就是一個字也寫不出。
這很可能是因為所有的感受都過于微妙,或者是缺乏戲劇性的時刻值得銘記。也可能是因為臺灣的地位過于特殊,以至于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目光來審視它。某位老師來過臺灣之後說:“在重新梳理過一遍旅程之後,我也仍然很難回答‘臺灣怎麼樣’這個問題。像任何一個你聽聞太久,卻從未涉足的地方一樣,到過之後,才會明白自己先前的臆斷,和真實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所需要面對的復雜選擇相比,簡直一點也不重要。”我也是這麼覺得。
踏上臺灣的第一刻毫不驚艷。走出桃園機場,坐上去臺北的大巴,我從臺灣發出的第一條訊息是“桃園機場真是我見過的最第三世界的機場,沒有之一。”這並不是批評,只是實事求是的記錄。進入臺北市區之後從車窗里看出去,擁擠紛亂的街道和行人更讓我忍不住想起西安。區別當然是有的,但是在哪里又說不出。像是見到一個遠房的表兄弟,“彷佛面熟又面生”。這算是異鄉呢,還是故鄉?
要過上幾個小時,“這里是臺北”的感覺才會開始清晰起來。扶梯上和十字路口的人流秩序井然,地鐵里再擁擠,老幼專座也總是空出來沒人坐,人們說話輕聲細語,街頭雖然老舊破敗,但垃圾卻很少見。還是像西安,只是似乎變好了一點點。
也許是因為從北美直飛臺灣的緣故,凡此種種,都並不讓我覺得突兀,只覺得一切似乎理當如此。這並不是可以用“公德”或者別的什麼詞匯一言以蔽之的特質。與其說它是關于每個人的個人品行,毋寧說它是關于一個社會的整體血肉氣韻。我忍不住想,也許中華民族的現代化和城市化之路就應當是這個樣子。中國人的聚落永遠不會異變成巴黎或者芝加哥的模樣,而臺北便是傳統的儒家市井在工業時代結出的一顆自然而然成熟的果實。它當然一點也不完美,但是足以讓人覺得妥貼體面。我甚至想到,也許以這樣的心態再去北京看看,會覺得也很不錯?
這幻想當然很容易就被理智打破。在臺北一家hostel里和一個澳大利亞人聊天,他剛剛挈婦將雛在亞洲玩了一大圈。我問他對北京的感受,他想了想說,他之前剛去過東京,一切都很好,很舒適,很愜意,很有安全感。
我知道他說的是對的,我甚至不太能想象他這一大家子人怎麼能搞定北京之旅,但是他在東京當然可以悠遊自如,在臺北也不難。並且很顯然,這和當地人民的英語能力幾乎毫無關係。我自己也曾經一個人在若幹歐洲城市里背著包拿著地圖摸索過,我知道對一個旅行者來說,最能帶來或者剝奪安全感的因素並不是語言,而是別的。
這當然多少令人傷感,因為臺北和北京離開得究竟是太遠太遠了。(木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