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旅遊

臺灣“自由行”開放月余 赴臺個人遊緣何遇冷?

時間:2011-08-11 08:36   來源:南方日報

  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開放一個月以來,至今累計赴臺人數不到1000人,這離臺灣“陸委會”原定每天赴臺陸客500人配額有較大差距,可見市場熱度並不如預期。是個人遊門檻太高,還是產品設計不夠靈活多樣?是限制太多,還是臺灣遊正在喪失神秘感和吸引力?如何調動赴臺個人遊的熱度?此次本刊邀請行業專家及業界人士,就此展開探討。

  【觀點一】

  個人遊遇冷不奇怪

  主持人:自今年6月28日以來,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已開放逾一個月,但熱度遠不如預期,有關數據顯示,臺灣“陸委會”原定每天赴臺陸客上限為500人,然而至今累計赴臺人數僅850人左右。赴臺個人遊遇冷,各位怎麼看?

  劉思敏:這並不奇怪。從出境遊目的地開放的演變來看,無論是東南亞、日韓,還是歐洲,開放初期都有普遍遇冷的現象,更何況臺灣從開放團隊遊到開放個人遊之間的培育時間是最短的,這個市場還不夠成熟。而且以目前的陸客赴臺遊情況來看,團隊遊仍是遊客選擇的最主要的方式,畢竟它可以消化一些基本需求。不過,團隊遊產品還是顯得頗為單調,線路安排受限于8天的行程,主要針對的是退休老人,而現在個人遊,除了探親訪友的外,更多的是臺灣遊的回頭客,一般是參加過一次團隊遊後,再選擇自由行的遊客。要知道,市場本身需要發育的過程。

  勞毅波:經過這幾年的陸客赴臺觀光遊,或許臺灣自然旅遊資源本身所存在的神秘感正在漸漸消失。尤其在很多中青年人來說,相比之下,倒還不如去東南亞體驗異國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畢竟語言相通,不少自然景觀只達到內地旅遊景觀的二線檔次。

  溫前:語言無障礙恰恰是臺灣遊頗具魅力的一點,赴臺個人遊要得到市場的認可,實際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可以回想當年初出臺開放臺灣團隊遊的時候,也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完不成配額,但是過了幾個月後,隨著產品的不斷調整,人們在不斷接受和適應,市場就逐步旺了起來。個人遊相信也會經歷這麼一個過程。

  【觀點二】

  目前自由行其實“不自由”

  主持人:不可否認的是,赴臺個人遊目前存在客觀方面的障礙,比如政策上仍有諸多限制,簽證手續還不夠便利,門檻也比較高,通過旅行社代辦手續等,有不少人認為這種“自由行”實際上並不自由。你們認為如何調高赴臺個人遊的熱度?

  勞毅波:一聽到放開赴臺個人遊,人們便不自覺的將它和港澳自由行做對比,便利程度是否相當,往返消費水平如何,所花成本大概是多少,行程和消費的隨意程度如何,等等。然而,畢竟臺灣和大陸的往來還存在一些障礙。不過,由旅行社進行代辦,並採購酒店、機票等產品,或許操作起來更為便利一些,完全由個人預訂,恐怕在結算方面更麻煩些。遺憾的是,現在旅行社為個人遊遊客所採購的產品仍比較單一,比如批量採購四花五花的酒店,而不採購受自由行者們青睞的民宿,因為民宿所產生的利潤點較低。

  劉思敏:赴臺個人遊的開放,一開始更多的是依靠計劃導向和政策導向,但是最終是否走得下去,還是由市場說了算。如果由旅行社代辦,操作起來所花的費用過高,就自然會不受市場認可,起碼消費者可以不買賬。

  溫前:赴臺個人遊要實現真正的“自由”,三方面的因素很關鍵。一是政策層面,赴臺手續能否進一步簡化,遊客前往能否變得更加便利;二是配套方面,比如航班是否夠密集,價格優惠是更加傾向于組團客還是個人,接待項目是否夠豐富,當地導遊服務是否到位,酒店住宿和餐飲等接待能力如何;三是產品本身是否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價格是否合理等。所以說,不能說個人遊目前所面臨的只有政策上的阻礙,其他兩方面也值得業界思考。

  【觀點三】

  個人遊市場仍大有可為

  主持人:剛才提到臺灣旅遊資源的優劣勢,它真的不具有足夠吸引力吸引回頭客嗎?神秘感正在逐漸消失嗎?還是說其實這個市場仍具有無限潛力?

  溫前:我認為潛力是很大的,個人遊這個市場大有可為。實際上,臺灣自由行的產品開發並不存在技術障礙,兩地語言溝通順暢,有待開發的產品也是五花八門,在島上看日出,環島騎自行車,還有寶島文化,時間安排可以更自由的話,有很多項目是團隊行中無法實現的,而人們可以自由安排時間,逐個體驗,相信還是具有極大吸引力的。蛋糕會越做越大,現在也許大家對個人遊的產品還不太熟悉,但是相信這個市場在不久的未來會好轉。而相信廣東業界和我一樣,廣東開放赴臺個人遊也是熱盼的。

  勞毅波:我所說的臺灣旅遊資源不具有唯一性,指的多半是自然風光,這些相比大陸多樣而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來說,或許並不顯得多麼珍奇壯觀,但從歷史人文上來說,也有讓人為之驚艷的地方。比如故宮博物館。將赴臺個人遊做大的前提,我認為應該盡快將示范點擴展至全國,甚至可以由廣東市場來拉動。不可否認的是,廣東遊客的消費經驗較成熟,區域性可選擇的空港線路較多,個人預算可能也更大,很多遊客都熱盼廣東人也能赴臺個人遊。

  劉思敏:我讚同盡快推開的觀點。畢竟兩岸的文化同源,人們有著迫切的交流願望。臺灣旅遊資源和大陸的確存在一定的同質化,一些人在觀賞完自然風光後,會有“不過如此”的感嘆,這和去之前人們對它所產生的神秘感形成反差。不過,遊臺灣,應該還要看文化,當地獨特的寶島文化和不一樣的休閒環境值得陸客慢慢體驗。當然,不要期待過高就是了。

  【觀點四】

  赴臺遊產品應多元化

  主持人:各位認為,如果要促進赴臺個人遊進一步發展,不斷升溫,有哪些工作需要做?廣東未來有望成為下一批赴臺個人遊開放試點,從第一批開放的情況來看,哪些經驗值得廣東借鑒?

  劉思敏:政策放得越開,兩岸溝通越無阻礙,兩岸旅遊經濟才會越來越興旺。除此之外,業界還應增加赴臺團隊遊產品的品種,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而個人遊的產品組合也應該更靈活多樣,可以更多的不要受限于政治方面的因素。而兩岸旅遊的溝通應該是更加開放,更加大膽。

  溫前:我們現在等待的,恰恰是政策上的東風。至于產品開發上,我們已經推出一些臺灣DIY產品,行程中有一部分時間由遊客自由支配,可以訪親探友,實現短時期內的“自由行”。目前的臺灣遊還是以中老年人為主,未來應該更加注重年輕人的需求,設計更符合年輕人口味的產品。我們當然希望未來赴臺個人遊能像現在的港澳自由行那樣,但是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知道,一開始的港澳自由行也不像現在這麼自由的。

  勞毅波:未來赴臺遊逐步推開,有兩方面對接是必要的。一是旅行社方面的採購,產品不能太單一,應該更多元豐富些,滿足自由行遊客的個性化需求,比如,採購一定的民宿,滿足背包客需求等;二是資訊的公開透明,去之前可以確認住宿安排,減少不確定性。因為臺灣目前的旅遊接待水平有限,存量有限,住房常出現不確定的情況,個人遊要真自由,這些問題就要一一解決。

  新聞背景

  據臺灣媒體報道,福建居民金門、馬祖及澎湖地區離島個人遊啟動後,至今尚無大陸遊客透過離島個人遊機制前往澎湖觀光。此外,陸客個人遊開放逾月,至今赴臺陸客僅852人。臺灣“陸委會”近日指出,離島個人遊開放至今,前往金門、馬祖、澎湖的陸客人數分別為280人、111人、0人。記者周人果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